來稿|挑戰與反思:香港社福部門應對人口老化的思考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每部門每年需額外節省百分之一,加上政府之前提出的每年節省經常性開支百分之一的政策,引起社會各界尤其關注安老和支援肢體傷殘人士的服務。雖然整體社福開支有所增加,但在社福服務方面的投入卻有限,且多為舊調重彈,讓人對政府應對未來高齡社會和安老服務需求劇增的能力感到懷疑,擔心港人是否能有尊嚴地安享晚年。回顧過去十年或回歸後政府在安老服務方面的工作,以及細看現屆政府的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及社署的所有行動計劃、綱領或地區工作報告等,不難發現社福部門似乎只在於表面應對,而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正如古人所言「古之所以為治者,今之所以為亂也」,政府似乎仍然奉行80至90年代的思維,認為略為增加現有安老服務開支便能輕鬆解決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增加安老服務名額並回應市民對安老服務的期望。有些社福單位有些在社福單位的少德而多寵、才下位高及身無大功而受厚祿者甚至對人口老化和服務需求增加的問題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只是一個偽命題。有甚者更斷章取義,為曾經位高權重的失德失智缺才者申冤,認為坊間那些對安老工作所提善意真誠的卑微建議的人士是無理取鬧。

然而,他們忽視了多年來不正當行為對安老服務發展和長遠規劃的深遠影響。根據統計處的資料,2039年香港將有超過三成人口年齡為65歲或以上,將成為一個「超高齡社會」。綜合各方資料的推測,到了2050年,香港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屆時將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為長者。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絕對是不容忽視,尤其是到了2050年左右供養比例會惡化至平均每一千人需供養至少八百多人,對安老服務的需求也會隨之劇增。如是者又何謂偽命題?

另一個問題在於現有的牌照規管和服務監督工作表現不佳。儘管政府已將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牌照及規管)由時限職位改為常額職位,專責處理院舍及中心的發牌、註冊及規管等事宜,但今天仍未解決當年安老院舍風波所帶來的問題。相關單位表現平平,增設職位和單位,以及常額化新職位的做法似乎已失去效力。「同樂居」事件也顯示監管細則的更新不足,社署未正視院舍人手不足問題,以及監管制度存在嚴重缺失。牌照及規管科的成立並未有效解決問題,相關單位似乎對社會關注置若罔聞,反映出其對安老服務科多年來受人詬病的陋習,包括對坊間建議及上層指示置若罔聞。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香港何時能夠讓那些為香港奮鬥多年、開創當下輝煌的長者有尊嚴地安享晚年?又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化和未來安老服務需求增加的困境?

對此,筆者感到非常憂慮。觀察社會普遍觀點,大多集中在推動樂齡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以及將安老問題輸出至大灣區城市、福建、上海及北京等,認為這樣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卻忽略了內地城市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和服務需求緊張的困境,以及本地安老服務規劃和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推動樂齡科技和增強在內地的配套服務固然重要,但社福部門絕不能忽視本地安老服務的改善和提升。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社福部門高層一直反覆強調其加強安老服務和應對人口老化挑戰的願景計劃,但似乎沒有實際行動。相關願景和在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的答覆也未顯示政府的願景和現行制度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或幫助,更看不到社署高層和相關單位付諸實行的跡象,純屬口號而已,沒有實質行動來安撫社會和解決問題。筆者建議政府若想在安老服務方面有所作為,首先應重組有關服務及監管單位,提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並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重組和優化現有服務。

其次,政府應大膽創新和明白削減開支可能對服務長遠維持造成影響,不應僅根據當前財政困境來衡量社福工作的重要性,更應長遠規劃。政府應考慮跳出傳統思維,善用私營企業的資源和社會資本發展安老服務,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商業可行性和值得投資的領域。

最後,政府應避免墨守成規,不應僅僅考慮訂立新計劃、新政策或新項目便以為解決本地所有問題,而是要制定全盤計劃,探索其他途徑來實現政府所期望的目標和願景,不再一味依賴政府撥款。如此,香港才能得以可持續地發展下去,保持競爭力之餘也能讓所有為香港作出非凡貢獻的長者們能夠提供優質安老服務,讓他們得以有尊嚴且健康快樂地生活,實踐「老有所屬 、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想。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