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凱.傑語|提升青年競爭力才能拼發展、創希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郭凱傑

近日社會各界都把拼經濟掛在口邊,各產業藍圖接踵而來。對於一向奉行小政府的香港而言,這無疑是新的突破,不過執行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要新產業自然要有新工種、需要新技能,更需要新人才,但本港從經濟到教育規劃的傳導未殝完善。於是出現各種引入人才的計劃,如高才通就已成功吸引四萬多人抵港。

產業在起步階段可以依仗外來人才,但長遠卻依然需要本地青年持續注入新血方能生生不息。不少人關注去年《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僅列第16位。排名固然可升可跌,但更關鍵的問題是,香港青年是否依然保有競爭優勢呢?此外,香港多年來社會問題的其中一個癥結在於市民未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如果未來的發展過於依賴外來人才,則此問題依然會繼續出現。事實上,青年競爭力與創造希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息息相關。故此,提升本地青年競爭力刻不容緩。

不少研究指出,香港青年的固有優勢有三:兩文三語、國際視野、專業知識。然而,近年筆者無論與教育工作者進行訪談還是親身考察都發現,這幾項優勢有漸漸消失之勢。先説語文:去年底公佈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研究就顯示,香港學生的閱讀能力由2018年的第4位下跌至2022年的第11位。疫情對於授課當然影響甚大,但教育當局是否應乘勢檢視課程設計呢?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語文都屬必須:如創科公司大多藉香港進行融資、傳銷等工作,語文能力首當其衝,對香港聯通世界、保持國際地位非常重要。

其次是國際視野。曾有機構進行青年訪問,發現儘管香港青年關注全球議題並視自己為世界公民,但對自身國際視野的評價卻差強人意。在資訊流通的年代,全球青年都有衆多接受訊息的渠道;當香港青年少有親身經歷,其處理並克服文化差異的能力並不見得高於競爭對手。當前内地與香港持續深度融合、加上香港與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來往日漸增加,實際上是讓青年擁抱多元文化的契機,需要青年政策上的配合。對於跨國企業而言,處理文化差異是成爲管理層的必要條件;對於中小企或創業者而言,擁有多元團隊也是成功的必備因素。

專業水平是香港多年來成功的關鍵之一,不過我們必須考慮兩點:一、當工種需求改變,社會是否具有足夠支援協助青年持續提升?二、學校培養的專才是否具「T型技能」來進行溝通、解決問題?舉一個例子:如果一位ESG專才到了新興企業,除了寫環境報告外還需要負責數據分析、跨部門溝通、整合意見等,該等職場技巧難以透過課堂傳授,需要親身體驗。世界各地如哈佛大學、滑鐵盧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等都推出了允許在學學生到企業工作的「Co-op」計劃,近年中文大學也推出了「在學.在職計劃」助學生糅合課堂教育與實際工作經驗。社會必須清晰的認知到,專業早已不限於學科知識,而未來發展需要能靈活變通、持續學習的新一代青年。培養人才的方式必須與時並進。

香港如果要拼經濟,就必須提升青年競爭力。上述除了支持企業及經濟發展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創造希望以及培養主人翁意識。政府青年藍圖中就多元教育、事業發展、社會參與等提出多項舉措,但就青年競爭力著墨相對較少。如果希望青年把自己視爲社會未來的一部分,就需要裝備好他們、讓他們在急劇變化的世界中發光發亮。無論政策力度還是社會各界的參與都必不可少。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諮詢委員、大專講師及顧問、專欄作家。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