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習馬會」的高光過後 兩岸交流的下一步該怎樣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吳志隆

隨著馬英九11日乘機返回台灣,備受國際媒體關注的馬英九大陸之行終於落幕。10日晚間在北京的「馬習會」無疑是此行的高光時刻,但是兩岸交流在此高光過後該如何繼續,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馬英九此行備受大陸官方與媒體的寵愛,一路從廣東到陝西再到北京,從黃花崗到黃帝陵再去盧溝橋又走訪故宮,一路都有大陸的高階官員相陪,各地媒體全程追蹤,若非島內不幸發生花蓮大地震,令到馬英九失去了島內鎂光燈的C位,但仍無阻他成為這幾天的環球新聞人物。

不少輿論正面肯定馬英九此行對推動兩岸交流的貢獻,上海台研所所長倪永傑等權威學者都紛紛肯定馬英九此行的價值,倪形容此行是當前兩岸關係緊張下「寒風中的一股暖流」,特別認為馬與習近平繼2017年新加坡後的「習馬再會」,認為雙方會面有助於兩岸和平穩定。這一次會面,習馬兩人都對兩岸交流表達出了充分的誠意,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大局確實有士氣的鼓舞作用。

然而鼓舞作用畢竟是一時的,真正要促成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走向統一,關鍵仍需要兩岸當局與兩岸民間共同努力。但不幸的是,國民黨已非島內執政黨,未來重新執政的可能性也不高。島內自2016年後便由民進黨連續執政至今,蔡英文包括5月登場的賴清德都對兩岸交流抱有敵意,「賴神」的四年料將繼續延續蔡英文「不交流、不接觸」的態度,馬英九時期熱絡的兩岸關係已然冰封,未來兩岸官方交流恐怕也難見復甦。

在島內民進黨當局「不交流、不接觸」的態度下,兩岸交流只能寄希望於大陸方面與兩岸民間了,但兩岸民間交流的最大挑戰卻也在於民進黨精心構建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令普遍沒有接觸過大陸的台灣同胞對大陸都存有一定的偏見與誤解,因此不願意與大陸有所互動。如何打破這個信息繭房,這需要大陸方面主動破繭,香港青年社團也應積極思考如何在創造兩岸交流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當馬英九縱橫兩岸的高光時刻,島內有一位24歲的年輕人也因為兩岸交流成為話題人物,那就是因訪問蔡英文而聲名鵲起的台灣Youtube網紅鍾明軒。坐擁116萬粉絲的鍾明軒在4年前大選當中專訪蔡英文,成功讓蔡英文被貼上「貼近年輕人的候選人」,也曾公開力挺香港「反修例」風波的紀錄片《時代革命》,島內政治分析一般相信這個訪問有助小英開拓年輕票源,這些操作讓鍾明軒不僅名聲更上層樓,也被貼上「挺綠網紅」的政治標籤。

就是這樣被認為「思想綠油油」的鍾明軒,3月初放出兩部旅遊影片,分別名為《這就是我看到的中國》、《一個人去中國大陸》,紀錄他獨自走訪北京與上海的過程,每部均錄得百萬人次以上的瀏覽量。這是他首度踏上大陸,直呼「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他們人民真的沒有像新聞上說的一樣,那麼沒有素質」,也表示大陸「沒那麼恐怖」,言論卻在島內引來大批綠色網紅的網路霸凌與圍剿,批評他是在做「中共大外宣」、「替中共洗白」。

從鍾明軒的經歷可以看出兩個事情,一是對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主要源於島內充斥著對大陸不客觀、不友善的言論,而這種言論所造成的偏見是可以透過親身踏足大陸,感受真正的大陸生活來改變。由此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創造誘因,讓島內民眾來大陸體驗生活。鍾明軒為何會想去大陸?最主要原因就是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已經到達無孔不入的地步,當有部分消息衝破台灣的信息繭房,就會引發島內民眾的好奇,也就促成了有人會期望親身感受大陸的生活。然而,想要效果更明顯,還需要大陸主動創造更多交流機會,不一定需要高規則接待,只需提供更多便利,讓台灣同胞可以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下自行踏足大陸,奇妙的交流作用便會發生。

筆者深信,可以改變兩岸未來的,必然是兩岸的年輕一代,而香港做為國家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又與台灣有深厚的互動情誼,可以作為與台灣高度交流的城市。香港有條件做為台灣同胞「登陸第一站」,推動更多港台交流活動,讓更多台灣同胞透過香港了解回歸後的正面改變,這會消除他們對「一國兩制」的誤解並重新對這個制度建立信心,繼而再由香港踏足大陸,可以更深入的認識這個龐大的「大陸」。

作者吳志隆是陝西省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執行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來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