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兩大支柱三大因素 香港仍是國際投資者的最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最近本港有部分餐飲、零售企業經營困難,就連樓股的表現均也不如往昔暢旺。由此引發輿論擔心香港是否風光不再,甚至有人別有用心地在網上創造「國際金融遺址」等潮流用語來諷刺香港金融行業風光不再,也有人將矛頭指向日趨完善的國家安全法。筆者身在商界,卻有不一樣的感受!

來稿作者:楊莉珊

筆者最近與多名學者、國際投資者交換意見,大多都認同香港仍是國際投資者與資金的首選之地,因為香港有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兩大獨特支柱,加上有三大輔助因素,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無可替代。專家認為,短期的經濟週期調整會衝擊部分行業,但這正是汰弱留強,創造投資新機遇的關鍵節點。

最近一連串的國際金融盛事,多個大型國際金融盛事排隊登場,3月25日有首屆「世界合一論壇」(One Earth Summit);3月26日則是有超過550人出席的首屆全球投資峰會,該活動由美國非牟利民間智庫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首次在港舉辦。還有3月27日舉辦的「裕澤香江」高峰論壇,探討如何在充滿挑戰的外圍環境中,推動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並持續蓬勃發展,一連串的金融盛事正正說明國際金融界對香港仍保持高度關注。

香港從小漁村跨越式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並非偶然,筆者以為有兩大支柱性因素是香港獨有。其一是香港良好的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資金自由港、與西方接軌的司法制度、金融監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經濟體等制度優勢;其二是內地與香港不斷增強的經濟貿易聯繫。兩者有機結合保證了香港經濟長期穩定,推動香港持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亦是當前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應對外部挑戰的制勝之道。

金融界的朋友分析,國際金融中心的生命力主要取決於人才、監管環境及市場流動性這三個主要因素,香港三個因素齊備,並非其他地方可輕易挑戰。首先是全港逾20萬名金融人才以及數萬名會計師、律師、大律師及資訊科技專家等高級專業人士,這些人才是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生命力的關鍵群體。香港多年來實行開放高效的人才政策,不拘一格大力吸引環球人才,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及世界經濟論壇(WEF)等權威研究都指出,香港的金融人才在亞太乃至國際各主要經濟體當中都名列前茅,這讓香港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當中常常處於上風。

其次在於香港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環境。國際金融監管是涉及法律體系、監管架構、經濟政策和監管成本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香港的法律架構以普通法為主體,與歐美大多數國家可無縫接軌,一方面靈活透明,另一方面可以較大限度地維持市場公平及具有較高效率,有利金融創新和發展。此外,特區政府經濟政策具有靈活性,行政管理體系有利於商業活動,這些因素都讓國際投資者更願意來香港投資。

特別是國家安全法落地後,不少外資均表示對投資環境更有信心,筆者從媒體見到,摩根大通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丹尼爾·平托(Daniel Pinto)強調將繼續投資香港,他相信香港很快走出當前的經濟周期調整並走向復甦,繼續發揮其作為全球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的潛力,「一個世紀以來,摩根大通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信心一如既往。」

其三,深度和廣度是金融中心發展成熟與否的重要指標,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形成過程較為複雜,需要多項因素長年累積發揮作用,也因此不容易被其他市場取代。香港長期保持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地位,資本自由進出,沒有任何投資限制,與主要金融市場及各國客戶保持著自由便捷的聯繫。香港在亞太時區完整對接國際金融市場及各類投資者,一方面承接內地資金,另一方面廣納世界財源,蓄八方之水,積累成為香港金融市場源源不絕的流動性池塘。

《人民日報》海外版早前以《全球投資者把「信心票」投給香港》為題,指出香港最近一連串財金盛事說明國際投資者把「信心票」投給香港,主要是看中香港「聯通中西」的獨特優勢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背後的巨大機遇,只要這些基本因素不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無法撼動。這也是我們很多商界朋友繼續深耕香港的關鍵原因之一。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