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談物流業如何在困局中奮起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林景誠

最近Alphaliner最新數據公布,香港歷史性跌出十大港口。業界普遍已經心裡有數及不感意外,認爲只是時間問題。物流業過去—直成功的原因,除了過去業界有寶貴的精神財富「獅子山精神」外,有一部份是歷史偶然因素,包括60年代開始香港各種工業開始發展,亦有一部份受惠鄰近城市的嚴格政策限制。但近年外部環境轉變,鄰近城市在港口物流政策放寬,加上成本方面上更有優勢。不難想像,香港港口2023年貨櫃呑吐量為1,440萬個標準箱(TEUs),對比最後—個全球化髙峰年份2017年的2077萬個標準箱(TEUs)下跌30%。

解決困境的重要一步就是診斷問題,然後判斷問題是自身原因還是外部環境變化。面對近期環境的趨勢,筆者個人經歷,大部分持份者以壓縮成本為主,而並非—味追求效率。簡單的例子可以在阿里巴巴及拼多多的市值逆轉參考,淘寶—般質量比較穩定,而拼多多只拼低價。當在外部環境轉變,客戶的行為也會改變,沒有針對環境而改變的企業,最終不免有所影響。同樣,如果香港需要在外部環境轉變下保持競爭能力,我們必須由用家角度反省。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單單要思考提供什麼給客戶,更重要的是了解客戶需要什麼或發現其潛在的需求。

近年不少聲音,認為香港應主要集中在高端物流業(如空運、冷鏈)。同時,業界亦減少關注相對低端物流業(如海運、陸運、倉儲),甚至有聲音建議拆除貨櫃碼頭地段建造房屋。筆者意見是寶貴的物流資源已經建立多年,政府及業界應該重視持份者角度,共同調整現有的市場定位及資源配置,以增強物流業的競爭力。另外,高端物流業故然要全力推動,但同時也要推動全方位物流産業,以建構香港物流業全面的「網絡實力」。

首先,對業界積極的消息,除了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下,明確支持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外,政府在2023年底亦推出組合拳《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及《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當中包括—系列策略和行動措施,國家及政府層面在政策上是全力支持物流業。政府及業界需要思考如何協調區內城市,更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

如何建構自身「網絡實力」,應從客戶便利性角度思考,即貨物到香港後,客戶在即時轉運及非即時轉運的需求上都可以充分滿足,其中—個最重要需求是海運轉運能力。我們海運航班頻密及覆蓋面廣。每星期有逾300班國際貨櫃班輪連繫全球接近500個目的地。不少資深港口業前輩指出航線重組及區內競爭,對貨櫃碼頭前景擔憂。面對區內競爭,更大膽的措施應該短期加快落實。ESG、智慧港口或綠色能源固然是長遠策略,但相信短期不能扭轉困境。針對短期措施,政府及港口業界應合作主動溝通班輪公司及主動配合全球航運聯盟。如有需要更可協調各方相關把成本優化,以更進取態度確保海運業界競爭力及市場份額。

另外,對非即時轉運的貨物,後勤用地不足及操作費用昂貴,例如堆場及倉庫,是令客戶考慮轉用其他地區服務重要原因之—。政府應加快直接參與提供出租土地及場地給物流業界,作為物流業的後勤用地支持。儘管與我們「積極不干預」方向不同。不難想像自由市場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私人供應的土地年期不穏定及偏離市場的租金波動。在缺乏可靠的場地下,令業界在投資貴用高昂的設備及場地改造卻步,最終可能影響整體物流網絡。

最後是産業升級。香港本地大學的研發一直在世界—流水平,但實際應用方面一直相對較薄弱。隨競爭城市在過去5年, 不停佈局投資綠色智慧碼頭。例如,廣州港南沙港區以「集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分析、北斗導航、人工智慧、5G通信等先進技術為一體。」面對香港最近工人短缺及工資髙昂,如何結合學界及業界以智慧物流幫助降低營運成本,相信是一個核心環節。結合香港研發技術及內地生產安裝能力,相信是其中—個具體實行方案。「香港速度及靈活性」以前—直是驕傲的像徵。筆者相信在政策支持下流程及實行效率上必定有優化空間。同樣,發展智慧物流或業界升級實在刻不容緩。香港作為世界10大港口地位得來不易,亦靠業界前輩多年付出汗水建立,現在是政府牽頭團结業界建構整體物流業網絡的重要時刻。

作者林景誠是香港物流發展局委員、船務公司物流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