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凱.傑語|沒有風險哪有回報?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郭凱傑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風險管理成爲了香港的主調。每天打開報紙,金融風險、經濟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安全風險等不絕於耳。社會各界似乎都進入了謹小慎微的死胡同:小心翼翼地往前邁一步,遇到任何問題就往後倒退三步。

上月筆者發佈了創業政策研究報告,希望香港藉推動創業尋求新的突破。其中一個主題正在於:相對於世界各地而言,在香港願意冒險去創業的青年爲何較少?報告固然就創業教育提出多項措施,希望透過親身體驗提升青年創業意願;但歸根究底,此等心態的形成與社會經濟近幾十年的發展軌跡脫不開關係。

事實上,香港從漁村到工業中心再到貿易港、金融中心,一路走來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帶領一次又一次的轉型;傳統上,香港不但不怕風險、不怕競爭,反而應理解爲風險之都才對!

然而,當我們最近三十年一直享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金融、法律服務等專業自然順理成章成爲主流就業選項。對於青年而言,畢業後動輒百萬年薪,何樂而不爲?與此同時,香港生活成本高居不下,導致青年摒棄高收入專業、進入創業領域的機會成本更高。當我們問爲何國内外推動創業比香港步伐更快、成果更豐碩,與實際成本與風險的考量離不開關係。

目前香港經濟面臨轉型的瓶頸,要取得突破就必須要重燃當年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政策上的支持,推動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社會層面的深耕細作。例如,無論是家長還是院校,是否對青年進入非傳統行業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支持?

不過話説回來,要對風險取態更積極的又豈止是青年?

上周剛宣佈的國際港口吞吐量排名,香港歷史性首次跌出世界十大,貿易港地位面臨一去不復返的窘境;當中固然有鹽田港等對手競爭激烈、政策轉變的外在因素,但自身多年來無論基建還是政策都沒有突破卻是不爭事實。當好景時沒有積極投資、精益求精,面臨生意下滑時自然更不願投資、又豈會有回報?

日前公佈的智慧城市排名,香港跌至20位,遠落後於新加坡、上海、臺北等地。政府固然推出智慧城市藍圖,可見措施包括過海隧道易通行等;但無論是推動公私營服務電子化(如停車場)、物聯網、電子支付等的步伐都依然落後於其他地區。香港作爲國際城市,爲何當今坐的士依然未能全面電子支付;網約車在各地大行其道,爲何我們依然未有法律框架作規管?原因自然離不開衆多風險因素的考量,包括不同社會團體訴求等。與其追求硬指標,是否更應大力讓社會感受到生活上的便利?筆者認識不少内地朋友,都說在深圳生活的便利程度遠比香港為高;目前社會聚焦討論北上消費風潮,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港人北上除了消費水平差異外的其他因素,實際上更值得我們深思。

另一個例子是目前的衆多產業規劃:推動經濟轉型怎麽可能沒有風險?如韓國二十多年前提出文化立國之說,誰能預計扶持了文化產業、培育了衆多從業員之後,韓流會否像今天一般大行其道?但如果當年怕投資失利而止步,又豈會有今天的碩果?

當然,上述一切並不代表要盲目追求風險;不過,找錯處、找風險總比提出辦法容易,而辦法總比困難多。香港歷史上的多次轉型,都是匯聚社會各界智慧、乘風破浪前進的結果,而筆者相信這種民間智慧依然存在。面對當前大時代,必須大破大立:上至政府、下至市民,都需要放下爭議、凝聚共識,尋覓未來發展路向,香港方能在愈趨複雜的激烈競爭中保持國際地位。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諮詢委員、大專講師及顧問、專欄作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