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增設海底光纜 保障本港硬實力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蔡裕龍

正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疫後全面復甦階段,港府銳意搶人才、拼經濟,努力追落後。但在科技這方面卻未有太多動作,尤其隨著雲計算、AI及5G持續大規模應用,作爲全球互聯網核心基建的海底光纜至關重要,但香港作爲傳統的海纜樞紐,其優勢正在被周邊地區如新加坡抛離。在美國對中國發起「海底冷戰」 的背景下,香港更需盡力爭取更多海纜接駁,這不僅有助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吸引創科人才及先進企業,更可助力國家在創科領域免被「卡脖子」,在當前國際風雲變幻中保持屹立不倒。

根據日經亞洲月初的報道,中美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國際接駁中國的長途海底電纜計劃隨之受到影響,明年僅有3條新的海纜經過香港連通中國,這數字遠不及新加坡的一半,且此後暫無新的海纜連接中國計劃。與此同時,新加坡和日本將持續有1000公里或以上的新海纜項目,今年後分別有7條和4條落成,而連接關島的新電纜更會有9條。在今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會面時,美國科技業巨擘谷歌更宣布將花費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打造2條連接日本、關島和夏威夷的海底光纜。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研究部總監莫爾丁(Alan Mauldin)就曾指出,這些政府與企業之間看似協調實行的措施,實際上是中美之間的「海底冷戰」。而香港作爲國家的通訊戰略性門戶,其亞太區數據樞紐和海纜集中地的地位,自然會受到波及和周邊國家地區的挑戰。

參考其他國家地區的做法,新加坡去年發佈數碼互聯互通發展藍圖(Digital Connectivity Blueprint),計劃未來10年將海纜登陸點數量增加一倍,提前規劃佈局海纜管廊,明確海纜保護區域,同時優化海纜建設許可流程,並加強與世界各國在數字領域的合作;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亦縮短海纜建設許可周期,印度電信監管局(TRAI)完善了許可和監管政策,以吸引國際海纜登錄印度。

對於香港的海纜發展,需要以政府牽頭,積極向外做好宣傳,尤其突出香港的地理優勢及技術配套設施,提供更多誘因吸引國際海纜接駁至香港,追上新加坡的進度;加強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共同開發和利用海纜資源;同時做好技術層面的配套支持,優化管理及便捷性。

香港要保持區内電訊及互聯網樞紐地位,同時建設成爲國際創科中心,除了通過搶人才、搶企業加强軟實力外,也要建設數據基礎,保障硬實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提升海纜競爭力、吸引新海纜來港,猶如打好萬丈高樓的地基,其意義及影響力不僅在眼前,亦在將來。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