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中國產能過剩」是偽命題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如果撒謊的人前後言行舉止不一致,自我矛盾的話,那麼他說的話肯定是一派胡言,一定是偽命題。以美國為主的部份西方政客和媒體,近來在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議題上大做文章,還言之鑿鑿地說是「全球威脅」。那些人非常可惡,用心歹毒。他們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賣得好,就說是彰顯了自由市場機制的優越性。一旦他們的產品滯銷了,看到別人商品的市場份額上升就眼紅,就忘了甚麼是自由市場機制,或者乾脆說別人「產能過剩」。自己的Microsoft Windows霸佔全球就行,別人的新能源汽車因為品質優良、價格低廉而賣得好就不行,這完全是不可理喻的霸道行徑,不應容忍。

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宣佈了對某些中國商品徵收新關稅,包括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上個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問中國,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的所謂「產能過剩」問題,跟中方溝通。耶倫當時提出的論據是中國「產能過剩」,但當她「老闆」拜登就大幅增加關稅接受訪問時,卻坦白表示,他加關稅的做法是為了「保護美國的汽車工人」,怕中國的電動車佔去太多的市場份額。明眼人一看就知,拜登的解釋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耶倫所說的「產能過剩」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自己一方前後言行舉止不一致,由此可見一斑。

美方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有罔顧事實之嫌。那事實是甚麼呢?事實是中國大部份新能源汽車的海外售價已經大幅高於國內,某些領先的車款在歐洲的平均售價已經是國內的大概兩倍,所以指控中方所謂的「低價傾銷」,就完全不符合事實。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工業生產有國際分工的客觀事實。有些國家生產並出口具備優勢的產品,因而價格較低,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實現互惠互利,從而提高各國民眾的福祉。南洋諸國水果和相關產品便宜,那總不能說人家「產能過剩」,打擊自己國內的果農,對不對?

筆者最近從電視裡看到一則新聞,一名美國汽車的行內人士表示,拆開和分析產自中國的電動車以後,發現大部份的性能跟美國品牌而價格高很多的汽車非常接近,認為美方有降低售價的必要。所以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在全球暢銷,不但為各國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還能通過良性競爭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本下調。

美方既然整天聲稱自己守護自由經濟,就不要盲目地把在市場上熱銷和「產能過剩」劃上等號。花無百日紅,美國和西方國家也沒有獨霸全球新能源市場的權利。看見人家好,心裡酸溜溜,就罵人家「產能過剩」,那是不對的。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