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粵港澳大灣區命運共同體「煲湯論」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粵港澳大灣區命運共同體和精神家園如何發展,最近出現了一個妙喻「煲湯論」,在第二十屆文博會舉辦期間,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也在深圳舉行,兩岸三地文化名人暢談灣區人文精神,為共建人文灣區建言獻策。與會嘉賓紛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發酵和累積」的過程中,共同熬出一鍋熱氣騰騰的灣區文化「高湯」。

來稿作者:楊莉珊

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國烈以「大灣區城市文化交流與融合」為主題發表演講,他指出,大灣區11個城市經歷了多年的不同際遇,孕育了著名的嶺南文化,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趨勢也隨著區域一體化不斷加快。

談及如何推動灣區融合,建立屬於新時代的灣區文化,茹國烈提出了建立城市文化的三個動詞,即「混合、發酵和累積」。「混合」指的是將大灣區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同融合一起,「發酵」好比如麵包需要一個發酵的過程,需要有時間、空氣、濕度等,文化在「發酵」後會出現更多創意內容,而在「混合、發酵」後,文化還需要「累積」,也就是要保存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文化和歷史。茹國烈說,「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裏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溫度,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 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

清朝文人美食家李漁曾經在《閒情偶寄・飲饌部》中,寫過「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食不下嚥」,對於湯有極高的評價,也反映出湯品在中國飲食文化裡面,有無比重要的地位。

中國人喝湯的歷史已有2700年之久,湯文化是中國人的飲食精髓。說起湯,當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廣東地區的湯文化,每當早餐,市場上的各種湯藥店鋪,豬肉檔,雞肉檔各種與湯有關的店鋪人滿為患,為的就是得到新鮮的食材,家裡主廚的繁忙從此開始,食材從市場,到加工,到熬制,長達五六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傍晚到來,家家戶戶都飄逸出一股鮮香。

廣東人應該是最愛喝湯的一個族群!不少家庭的餐桌上,每晚都幾乎有三餸一湯,當中湯水是最不可或缺的精華。香港人常飲的廣東老火湯,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出五花八門的湯品,既鮮甜味美,也具有食療功效,隨季節轉換,當中蘊含的飲食大智慧,都濃縮在眼前一碗湯裡。廣東湯結合了中國傳統飲食的智慧及精華,就像著名美食家蔡瀾所言,「廣東煲湯的藝術,並不是外地人能夠瞭解。身為廣東人,已是一種福氣」。

廣東湯屬於中國菜系中的「粵菜系」,其歷史及文化由來淵遠流長,廣府人喝老火湯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史書》上更有記載︰「嶺南之地,暑濕所居。粵人篤信湯有清熱去火之效,故飲食中不可無湯」。

「煲湯論」的妙喻,生動說明文化是一鍋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在 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

嶺南文化歷史悠久,與煲湯文化一樣久遠。尤其以廣府文化為核心,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特徵。在 嶺南文化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由於擁有遼闊大海的優勢,最早期形成了以海為商的海洋文明,加上舶來文化的影響,具備了開放和廣納四海的文化基因,造就了多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

明清以來,珠三角灣區就是一個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都是同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就叫廣州府,自設立以來,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鼎盛,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興盛之地。

打開粤港澳大灣區地圖,除會發現包含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亦包括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個城市,其總面積達5萬6千平方公里之廣。大灣區11座城市,歷史上各城市有著緊密和多元的聯繫和交往,彼此文化既有共同之處,也保留著各自的特色。在大灣區深化合作的理念下,文化共融對於共同發展具有時代意義。所謂文化共融,是指各地具有特質的歷史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相互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和諧共處,避免衝突。

邁過逾十年春秋,讀懂粵港澳大灣區命運共同體「煲湯論」,以高含金量的議題設置和高濃度的思想智慧,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視窗之一,它生動地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灣區故事、中國故事,為中國式現代化和全球發展提供著智慧、信心和力量,中國的現代化也將繼續為世界的和平繁榮穩定貢獻「正能量」。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