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探討高中中史科的未來與改革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高中中史科的未來發展,以及是否變成必修科,一直是社會和政壇的熱門話題。筆者曾多次就中國歷史科必修化及初中課程大綱改革向教育局提供意見,並撰寫過評論文章,在不同場合分享個人看法。然而,筆者觀察到教育局和部分教育界及政界人士對高中部分沒有進行任何明顯的改革和有益的討論。教育局在最新的優化工作中只提供了一個調整方案,讓考生選擇應考必修單元佔總分百分之七十的卷一,而不應考選修單元的卷二。教育局認為這會創造空間促進學生的多元學習,並提升學科修讀人數,但是否如願以償仍有待觀察。

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調整方案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會吸引更多學生在高中時選擇修讀中史科,也不會對正在修讀中史的學生產生實質影響。高中中史科主要存在四個問題:課程設計過時、學習目標不明確、試卷設計落後、學習內容過多,這些問題共同削弱了學科的吸引力和長遠發展。其中,課程設計缺乏與新初中課程的銜接,學習內容高度重疊,導致學生感到疲勞,最終選擇放棄修讀中史科。此外,教學方式依舊著重於背誦,史觀過於側重錢穆的觀點,限制了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理解和技能培訓,讓他們形成偏頗的史觀,感到學習枯燥乏味。

事實上,學界已有許多新的歷史觀點,隨著考古學近來的多次重大發現,一些涉及遠古、秦漢和唐宋時代的歷史事實得到了豐富和多角度的詮釋。如果這些觀點能夠充分反映在現行教材和課程內容中,學生的視野將得到拓寬,亦能透過不同角度掌握歷史事件的全貌,從而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學習技能。因此,教育局應從上述問題和修讀中史學生的前途及就業問題著手,並在課程內容中融入不同史學及考古學的觀點,使中史科變得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

筆者明白這些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内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如何與新初中中史課程有機銜接對教育局而言更是一項艱難任務。然而,教育局應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與前線教師及相關專家共同探討和制定一個長遠且可行的計劃。筆者認為教育局有必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平台,與前線教師團體和學科教師一同參與發展學科事務,確保他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並重視。這個平台應該定期舉行會議和研討會,讓教師們能夠直接反映意見和建議,分享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和困難,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這不僅能促進教育局與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也能確保課程改革和教育政策更加符合實際需求,最終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從長遠來看,若教育局真的希望中國歷史學科得以可持續和健康地發展,筆者認為教育局應重新思考卷一及卷二的應考模式、整體試卷設計和課程學習內容。

筆者建議教育局應重新考慮在中史科文憑試試卷上設多項選擇題,以測試考生在中學六年中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必修單元的內容。在多次與前線教師的討論過程中,筆者發現教育局對此十分抗拒,認為多項選擇題會令學生僅僅依賴背誦。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狹隘,忽略了多項選擇題的多重優點。況且,多項選擇題並非僅僅依賴記憶力。雖然多項選擇題可能會讓學生通過學習測試技巧提高成績,或在應考文憑試期間感到壓力和焦慮,但這些正是提升考生適應能力的機會。只要試卷設計得當,多項選擇題能夠測試考生的知識水平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提高他們在不同情境中的適應力。再者,多項選擇題在教育和評估中具有多項好處,不僅確保評分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還能在有限時間內評估學生的廣泛知識,準確反映他們的實際知識水平。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高專注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這些正是當今和未來社會需要的技能,而教育局在課程及試卷設計的過程中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因此,教育局應重新審視多項選擇題的潛在價值,不僅在評估過程中體現公平性,還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使中史科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

基於此,筆者建議卷一應改為多項選擇題試卷,並將其分數佔比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主要測試學生過去六年所學的基本知識;卷二則應保留短答題和論述題,學生需回答四條大題,其中三條來自必修單元,一條來自各選修單元。至於課程設計方面,筆者建議將高中中史科的必修單元從時序設計和歷代發展改為主題式設計,以更符合現代教育趨勢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選修單元的主題式學習模式則應維持不變,以保持學科的多樣性和廣泛性。

在必修單元方面,筆者建議設置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為「衰落、亂世與權力轉移」,探討各個王朝的衰亡原因、亂世特點及權力轉移的背景,如秦朝速亡、東漢末年的宦官專權和黃巾起義、唐朝的安史之亂及唐末農民起義、明末的政治腐敗與李自成起義、清代的中衰與外敵入侵等案例。學生將學習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文化交融和政治變遷如何導致王朝衰亡和政權更替。第二個主題為「變法、制度演變與國勢變化」,探討歷史上或當代中國的重要改革和變法,如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改革開放等,分析這些變法如何改變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並對國家實力和國勢發展的影響。最後一個主題為「外交、和平、中外角力與交流合作」,探討中國歷史上的外交策略及對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並可讓學生嘗試從鄰邦的角度來看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例如匈奴、鮮卑、突厥、高句麗等民族,從而了解到中國的歷史進程,以及中國與這些鄰邦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和軍事衝突。

選修單元則建議保留原有的「地域與資源運用」、「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及「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並加設「文化發展、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中國古代思想演變與發展」、「經濟與貨幣演變」、「海洋與嶺南發展」和「疾病與醫學發展」等主題。這些主題能全面反映中國歷史的多樣性,啓發學生對當今社會和文化議題的思考,培養分析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筆者建議原有的「地域與資源運用」單元可作微調,讓學生更可探討天然資源在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包括漢代的鐵礦和鹽業發展、宋代的煤礦和瓷器工業,以及現代中國的資源發展、政策轉變及國際合作等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天然資源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

總括而言,教育局在探討中史科應否必修化前應先積極推動高中中史科的全面改革,以提高學科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全面發展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做出更大的貢獻。通過這樣的改革,才能確保中國歷史這門學科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讓學生真正受益,成為有擔當的公民。筆者希望能夠激起更多對教育改革的討論和思考,促使教育局和相關利益者重視這個問題,共同努力推動高中中史科的改革,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長機會。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