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挖掘與善用香港「紅色旅遊」資源3建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健宇

近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生提出「無處不旅遊」理念,配合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正就《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諮詢業界,有不少呼聲認為香港可發展「紅色旅遊」。然而,香港對於「紅色旅遊」多停留於「抗日戰爭」相關的紀念地點,香港真正的、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卻鮮受公眾重視,致使香港的重要歷史被市民遺忘。香港當局實應積極挖掘與善用香港「紅色旅遊」資源,除了對接國家發展大局,亦可讓公眾正確認識國家歷史發展。

香港比肩內地紅色進步青年組黨運動

近年,國家十分重視革命文物、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國務院於2018年印發《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任務包括(1)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2)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道、(3)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4)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準,及(5)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粵閩兩個省級行政區亦先後提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方案》及《福建省關於加強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值得香港借鏡。

筆者過往曾參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一大會址),當中便提到在1920年代初在中國各地組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小組,包括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天津、濟南、廣州等地則分別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同一時間,其實香港亦有幾位人士組建馬克思主義小組,他們便是林昌熾(時任港府視學員)、張仁道(皇仁中學畢業生)、李義寶(小學教師)三人,他們除了自費印刷名為《真美善》的刊物,更在陳獨秀到訪粵港時,與他在船上見了一面。

香港學者劉蜀永認為,早期中共黨人將中國各地分別組建的共產黨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及馬克思主義小組,視為早期中共的組黨行動,故香港青年於1920年自發組織的小組,可納入早期中共組黨活動的一部分;此外,香港早期中共的組黨行動與正在領導上海、廣州組黨活動的陳獨秀取得聯繫,亦意味著當年香港的進歩青年與內地知識份子幾乎同步組黨。這段寶貴的歷史論證了香港在中共早期組黨歷史的重要地位,《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國家發展和成就館」應設有專題介紹相關歷史。

香港是「中央紅色交通綫」重點

近年,全國各地均積極發展「紅色旅遊」,包括推動本地的抗日戰爭相關紀念地點列入國家民政部「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香港特區的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園碑、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便於數年前列入其中。此外,近年較多宣傳的便是省港大罷工,與香港淪陷後護送文化人士及其他重要人物北上。整體而言,在類似主題上,內地城市的保護與利用做得比香港好,例如深圳便印發了《深圳市文化名人大營救遺址線路保護及利用規劃(2023—2030年)》。

除了抗日戰爭相關地點外,全國不少省市亦正積極宣傳「中央紅色交通綫」——即1930年至1931年,為溝通中央蘇區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繫,中央交通局以閩西蘇區的「工農通訊社」機要交通網為基礎,建立一條串聯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的交通線。根據內地的黨史研究,中共中央早於1930年1月便於港九設立南方局電台,與黨中央電台保持聯絡;及後更在港成立了華南交通總站,在這條交通線上傳遞各種重要文件與重要物資。港府實須積極研究、重新發掘當年的香港站點,跟上內地宣傳「中央紅色交通綫」的趨勢,更可探索與廣東開展「一程多站」的合作。

達德學院與首屆政協委員北上見證建國史

達德學院是中共廣東區委在香港建立的大專院校,由周恩來和董必武指導創辦,由1946年10月開學,至1949年2月被當時的殖民政府撤銷註冊資格。雖然前後辦學只有兩年多,但這所學校培養了近700餘名學生,後來他們都參加了解放軍、游擊隊,更分別在南方幾省參加接管工作,甚至有18人在解放戰爭中犧牲。達德學院校址位於屯門何福堂會所內的馬禮遜樓,業權現屬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所有。雖然校址已於2004年成為法定古蹟,但業權機構卻未有積極進行保育。香港當局實應探索通過收購、換地等方式,善用「達德學院」向公眾介紹香港對於建國的重要角色。

除了達德學院外,香港亦對於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發揮重要功能。根據《北上1948:民主人士參加新政協紀實》的研究,解放戰爭爆發後,中共於1948年發表「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當時由於內地政治形態複雜,不少民主黨派人士均在香港——今天中國八大民主黨派,「民革」與「臺盟」均在香港創立,「民盟」、「農工黨」與「致公黨」總部均曾遷至香港。在港民主人士更積極嚮應、討論「五一口號」,並最終形成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基本框架。

更重要的是,第一屆政協會議召開時,662位代表中,由香港北上的有177人;後來當選中央人民政府組成人員的30位民主人士中,有17人由香港北上;國家4名副總理有2名由香港北上;15名政務委員中有9人由香港北上。這段歷史值得我們挖掘與善用,讓國內外遊客了解香港對於新中國成立發揮了重要、無可取替的貢獻。

作者劉健宇是香港青年聯會會董。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