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獎金舉報:增矛盾還是促和諧?
來稿作者:楊美儀
近日,政府推出「舉報濫用公屋獎」政策,將於一月十五日實施。按照該計劃,若舉報者提供的資料使房委會成功向濫用公屋的住戶發出遷出通知書,可獲發感謝狀及最高3,000元獎金。此政策一經公佈,便引起廣泛討論與爭議。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舉報濫用行為有助維護鄰里關係,並舉例指出有住戶在公屋內違規聚集,如開幾枱麻雀,嚴重影響他人生活。然而,這樣的論點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有哪一戶公屋能容納開幾枱麻雀?此外,是否考慮到舉報行為可能對倫理和鄰里之間的關係帶來的損害?公屋的住戶以長者居多,這項政策不僅難以取得實效,還可能使人心惶惶,住得不安。
舉報獎金——助力正義還是製造矛盾?
鼓勵市民舉報濫用行為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引入獎金機制卻引發了擔憂。這可能使舉報人被貼上「鬼頭仔」或「二五仔」的標籤,甚至招致鄰里的疏遠與仇視。一些網民留言道:「如果舉報成功導致鄰居搬走,即便對方真的違規,這3,000元領得心安嗎?除非和人有仇。」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舉報文化在其他地區也曾引發過負面影響。例如,新加坡的公共房屋制度(HDB)以嚴格規管聞名,包括禁止未經批准的轉租、出售或其他形式的濫用行為,並對其實施嚴厲處罰。然而,新加坡的做法是依賴執法人員的巡查,而非依靠大規模的舉報獎金機制。新加坡推行的「鄰里紛爭調解機制」中,也曾因匿名投訴而加劇鄰里間的對立。報導指出,部分居民將私人恩怨包裝成正式投訴,最終引發更多矛盾,而非解決問題。
香港寸金尺土,住屋環境本已極為密集,鄰里間產生摩擦並不罕見。《東張西望》等節目也常報導各種鄰里糾紛,而這項政策可能使私人恩怨成為虛假舉報的理由,進一步浪費政府資源。
鄰里守望比舉報更重要
在香港經濟困境、人心惶惶、前路茫茫的社會氣氛下,推行此類政策恐怕適得其反。香港人如今需要的是團結,而非猜忌。鄰里間的守望相助曾經是香港社區的寶貴傳統,卻可能因舉報機制而逐漸消逝。
早前有不少家庭悲劇發生,若鄰居能多一分關心,或許悲劇便可避免。然而,這筆舉報獎金,可能令鄰里更加冷漠、防備,甚至釀成矛盾和仇恨。試想,阿婆若使用一個A貨手袋,或買一餐好餸,都可能被質疑為「濫用公屋」,這樣的生活怎能安穩?
舉報數據分析——獎金機制是否必要?
根據房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約有858,000個公共租住房屋單位,過去兩年被收回的5,000個單位約佔總公屋單位的0.625%。這顯示濫用行為雖存在,但並非普遍現象。這些數字與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預計的每年2,600宗舉報相近,讓人質疑,既然過去的數字已接近,是否有必要額外引入獎金機制來刺激舉報?如果數字已經穩定,這樣的金錢獎勳是否能解決問題,還是會加劇社會矛盾?與其讓住戶彼此猜忌,政策是否應更集中於提升執法效率,並加強房屋署專業巡查機制,而非依賴鄰居舉報?
許多公屋面臨老化問題。根據香港統計處數據,2020年至2023年間,香港約有53萬人移居海外,許多年輕住戶已搬離公屋,留下的大多是年長一輩。在此背景下,與其推行破壞鄰里關係的舉報獎勳,政府不如將資金用於改善公屋環境,例如:
1、加速公屋維修與翻新,提升居住質量。
2、加強房屋署專業巡查機制,取代住戶舉報的責任。
3、鼓勵社區活動,促進鄰里交流與守望相助。
重建和諧,而非製造分裂
舉報本應是一種正義的表現,但若與金錢獎勳掛鉤,便可能誘發不必要的猜忌和報復心理。若因此引發鄰里矛盾甚至悲劇,政府是否應承擔部分責任?
政府聲稱財赤,為何不將這筆資金用於更具社會效益的用途,例如打擊公務員濫權或改善公共服務?與其「篤灰」鄰里,倒不如「捉蛇」,追究公務員懶政行為,這才是真正攸關全港市民利益的行動。
人們懷念過去那個互相扶持的香港,懷念鄰里間的溫情。在今日社會面臨重重挑戰之際,政府應致力於重建這種和諧,而非製造分裂。讓鄰居變成監察者,讓人心充滿疑慮,這樣的政策恐怕只會事與願違。香港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更多的關愛與理解。
作者楊美儀是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國際諮問官、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