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香港改革亟待新思路——從的士業轉型看未來發展
來稿作者:張博涵
香港的士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興起,隨著香港經濟起飛與城市人口激增,的士業逐漸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選擇。早期街頭隨處可見那輛輛標誌性的黃色的士,不僅見證了香港從漁村轉變為國際大都會的歷程,也反映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的必然需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的士業從依賴人工調度走向現代化智能管理,並在制度與技術上不斷革新,成為香港交通運輸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然而,近年來隨著白牌車及網約車平台的迅速崛起,傳統的士業面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與監管體系的挑戰。這一現象既反映了傳統行業在新經濟形勢下轉型的困境,也折射出香港整體經濟治理與市場監管體系亟需深化改革完善的迫切要求。面對這一局面,香港各界普遍認識到,僅憑臨時調整或零星措施,難以從根本上化解矛盾,必須從制度上尋求突破,以推動全面而深入的結構性改革。
在這一背景下,中央領導對香港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多次講話中強調,香港應當抓住國家發展新機遇,銳意推動改革創新,切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與經濟競爭力。他指出:「香港必須立足自身實際,順應時代潮流,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推動經濟與社會治理轉型升級。」這番話既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穩定發展的高度重視,也為各行各業的轉型指明了方向。夏寶龍認為,面對市場與技術的不斷變革,只有通過優化監管體系、促進政策協同與技術創新,才能夠破解行業發展的瓶頸,進一步鞏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與此同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闡述了香港未來發展的戰略構想。他指出:「香港既是國際大都會,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推動改革創新,使香港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的這一論斷不僅重申了「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則,更強調穩定與改革必須相輔相成。習近平強調,穩定是改革的前提,而改革則是推動香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從國家層面來看,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交通等各個領域,都應當在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的同時,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與技術升級,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國際競爭力。
就的士業而言,行業現存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監管體系不健全、技術應用不足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方面。長期以來,傳統的牌照制度與行業自律機制存在諸多缺陷,使得市場在競爭中出現資源配置不均。面對這一現實,香港有關部門亟需借鑒國家對各項經濟領域推動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大科技應用力度,推動行業監管體系現代化建設,從而實現監管與市場發展的良性互動。
隨著大數據、智能調度、車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香港可以通過建立全新的監管平台,實現對的士業及網約車平台的全時段、全範圍監控。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違規行為的查處效率,更能保護合法經營者的權益,營造出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正如夏寶龍所言,香港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化解結構性矛盾,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固自身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此外,香港的改革還需要兼顧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的協同發展。傳統的的士業若能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不僅有望改善運營效率、提升服務質量,更可以借助智慧交通、數據共享等手段,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服務模式。這一轉型不僅是行業自我革新的必然選擇,也是香港在面臨國際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在穩定中求進」的發展理念,正為香港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藍圖,強調只有通過不斷推動制度與技術的創新,才能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的參與,不僅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香港傳統行業的轉型提供了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央始終堅定支持內地企業與香港各界合作,共同打造公平競爭、共贏發展的市場環境。這種融合既是「兩地一體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技術手段與創新管理,不同來源的經營者可以在統一平台上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從而促使整個行業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穩定與活力。
面對內外挑戰,香港各界應當以更加開放、務實的態度,攜手推動改革創新。政府應在保證社會大局穩定的前提下,積極與業界、學界及民間團體展開深入對話,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共同制定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企業方面,也應順應國家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正如夏寶龍與習近平所強調的,香港必須解放思想、破除陳規,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實現從「治」到「興」的歷史性跨越。
總結來看,香港的士業問題僅是整個經濟治理與市場轉型中的一個縮影,其背後所暴露出的監管缺陷與結構性矛盾,正呼喚著一次深層次的制度變革。中央對香港改革的指示明確而堅定:必須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加強科技應用和推動市場化改革,構建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治理體系,以保障香港長治久安與持續繁榮。夏寶龍主任與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論述,正是對香港各界發出的戰略召喚,要求各方摒棄短視與保守,攜手推動香港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香港在保持自身國際化、自由化優勢的同時,必須更加主動地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借助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市場帶來的廣闊機遇,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協同發展。內地企業的參與更是為香港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整合資源、促進市場共贏。只有如此,香港才能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之際保持競爭活力,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突破,從而在「一國兩制」大局下續寫新的繁榮篇章。
作者張博涵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