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不要讓香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掉了漆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最近高等教育評介機構QS發佈了最新的全球大學學科排名,香港表現突出,是全球進步最多的地區。香港上榜的學科中,三分之二的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6%的學科排名出現下降。這其中,排名最高的學科是港大的牙醫,高居全球第二,港大的教育學、語言學與地理學則分居全球第三、第九和第十位,而中大也有兩個學科躋身前十,分別是排名第五的護理學和排名第十的語言學。不過就綜合學科而言,香港的大學鮮有進入前二十,唯一例外是香港大學在藝術與人文類排名第十八。反觀亞洲的其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分列自然科學類的全球第十、第十二和第十四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列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類的全球第十、第十三和第十八位,清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分列工程技術類的全球第七、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六和第十八位。香港的大學雖有進步但仍需努力。

QS的學科排名主要基於以下五個方面的評估:學術聲譽、僱主聲譽、每篇論文的引用率、反映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的H指數以及國際研究網絡。有關評估雖有客觀指標,但也有主觀印象。相比之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Nature)》根據所發表科學論文編制的Nature指數則是完全剔除了主觀因素,稱得上是「實打實」的客觀排名,而正是這一排名讓筆者大為吃驚。通過對2024年全年的評估,《自然》指數發佈了全球研究機構的最新排名,前十名中國居然佔了八席,前二十名中國也佔了十三席,前五十名中國佔了半壁江山。四川大學打敗了斯坦福、麻省理工和牛津,蘇州大學打敗了耶魯,中南大學打敗了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香港排名最高的是名列第69位的城市大學,不及排名第62位的深圳大學。

內地大學在《自然》指數中鶴立雞群、一騎絕塵的表現讓人不禁要問:是什麼讓內地的大學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在如此短的時間取得了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績?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不少,但在筆者看來,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嚴格甚至嚴苛的KPI考核,而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則是KPI考核中最為硬核的一項指標。

最近內地兩條新聞從不同角度折射出KPI考核對內地大學生態的影響。一條是浙江大學一位年僅48歲的知名教授突發腦溢血去世,妻子在回應社會關心時也直言,丈夫近一年近乎瘋狂的工作時長及十八年如一日的持續高強度工作讓他英年早逝。另一條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名年屆六旬的二級教授(文科頂級、僅次於院士級別)因在最新KPI考核中不合格而被大學降薪,該教授不接受這一「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的處罰而在網上以「罪己詔」發文為自己鳴不平,但校方冷酷回應,該教授雖往年有大量高水平論文但去年論文確實不合格。

不近人情的考核、近乎瘋狂的競爭,難免會引發悲情甚或悲劇,但不可否認也刺激了內地大學與科研的快速而強勢崛起。相較於內地高校的這種高強度與超負荷,香港的大學無疑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不僅薪酬待遇明顯優於內地同行,而且一旦拿到Tenure,基本上就形同端上了「鐵飯碗」,即便「躺平」,校方大概也只能望洋興歎。本港大學的研究水平更多靠的是以高薪吸引高水平的教職,譬如在《自然》指數排名最高的城市大學,其教授的平均薪資就是本港大學中最高的。但即便如此,城市大學的排名也只能到第69位,與排在前十名的內地大學差得不是一丁半點。香港的大學實有必要強化KPI考核,唯有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被高薪吸引來的全球頂級學者的潛力,提升本港大學的核心硬實力。

在對內強化考核、「做強」自身的同時,香港的大學也需在「做大」上下功夫。「做大」當然需要資金,但在當前政府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要「做大」只能靠自己籌措資金。這對長期以來依靠政府輸血的本港高校而言無疑是一項新的挑戰。本港大學需要在市場化上做文章,強化自我造血的機能,通過捐贈、學費、校辦企業等多種方式提升收入,支持學校的更大與更快發展。此次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和浸會大學都為競投醫學院牌照而向政府提交了各自的建議書。筆者相信各個申請者都有各自的強項,但筆者傾向於理工大學,原因無它,主要是該校做出承諾,校方可以負擔所有財政開支,現屆下屆政府無須支付分毫。

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擦亮這塊「金字招牌」、確保這塊招牌不掉漆不僅是所有香港高校也是特區政府的責任與義務。特區政府一方面要督促各高校強化內部管理與KPI考核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另一方面要在政策而非資金上支持各高校的更快發展。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要以更開放的態度鼓勵海內外力量參與到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來,包括支持內地高校來港按照歐美模式獨資辦學。特朗普上台後大幅削減高校與科研機構經費、進一步限制中美間的教育交流為香港做大做強高等教育創造了難得的機遇。特區政府應該充分把握這一機遇,盡快拿出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率先實現高等教育的「由治及興」。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