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法國發起「科研人才爭奪戰」 香港完全可以加入競爭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石磊

自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引發科學界震盪的政策:聯邦科研經費遭大幅削減,數百名從事公共衛生與氣候研究的聯邦雇員被解雇,同時美國宣佈計畫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這一政策轉向不僅導致美國本土科學家發起多場抗議示威,更促使法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試圖吸納因科研環境惡化而外流的頂尖人才。

法國政府核心舉措

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部長巴蒂斯特(Philippe Baptiste)已向全國科研機構發出明確信號,要求制定具體提案,優先吸引受美國政策衝擊的科學家,尤其關注氣候變化等關鍵技術領域。作為回應,艾克斯-馬賽大學率先推出專項計畫,專門為因政治壓力而「感到受威脅或阻礙」的美國氣候科學家提供支持,強調將營造「有利於創新與學術自由」的研究環境。

這一行動得到法國學界廣泛聲援。巴斯德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亞斯明·貝爾凱德更在採訪中透露,近期頻繁接到美國及在美歐洲科學家的求職諮詢,她將這一現象稱為「悲傷卻必須把握的機遇」,並呼籲法國抓住時機強化科研生態系統建設。

美國科研體系衝擊細節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已對美國關鍵科研機構造成結構性破壞。據《自然》雜誌統計,2025財年美國聯邦科研經費削減超15%,其中氣候相關項目預算縮水達37%,約2,000名科研人員因此失業或轉投私營領域。

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為例,作為全球氣候監測的核心數據提供方,該機構因預算削減被迫解雇數百名科學家,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已就此發出警告,稱此舉將威脅全球氣象預警系統的可靠性。與此同時,聯邦資助項目的暫停導致多所大學縮減博士培養規模及科研崗位,直接衝擊基礎研究能力。如筆者在社交媒體上,就已經看到不少自稱應聘教職的候選者在已經拿到來自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等學校的口頭取錄通知之後,又因為這些學校宣佈招聘凍結,致使他們精心準備的應聘過程化為烏有。

在全球範圍內,科學家們因政治因素而重新考慮他們的工作地點,這為香港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吸引頂尖科研人才。以下是香港應加入這場「搶人大戰」的幾個原因:

1、財政實力與投資潛力:儘管香港社會對政府財政赤字存在擔憂,但香港的公立大學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例如,香港理工大學近期表態可以完全自行解決籌組醫學院的費用問題,可見,香港的公立大學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吸引美國的精英科研人才。此外,雖然香港政府有財政赤字,但與歐盟當下通脹高企、能源成本居高不下,還要進一步加大軍費開支、支援烏克蘭的的財政狀況相比,香港的財政空間仍然相對穩定。因此,資金問題不應成為香港吸引國際人才的主要阻力。

2、高等教育產業的戰略投資:香港的高等教育產業是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儘管財政狀況不寬裕,但投資於高等教育產業將有助於維持香港經濟的良好前景。通過吸引國際科研人才,香港可以進一步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這不僅是對教育的投資,也是對香港經濟未來的戰略投資。

3、改善人才引進政策:香港的「高才」、「優才」人才引進政策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不得不承認,主要吸引而來的是來自中國內地的人才,而且由於資歷造假、自己並非想要移居、只是為子女教育權宜之計等原因,已經引發了一些負面輿情。如果香港政府能夠吸引這部分人才到來,甚至是舉家搬遷,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投資,對香港乃至大灣區的科研環境都是不小的助益。

香港應抓住全球科研人才流動的機會,積極參與「搶人大戰」。通過充分利用其公立大學的資金實力和高等教育產業的戰略價值,香港可以吸引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提升其科研和教育水準,進而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這不僅是對香港教育的投資,也是對香港未來經濟的戰略佈局。

作者石磊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