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凱.傑語|從美國評級下調看香港的可持續挑戰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郭凱傑

上周穆迪(Moody's)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頂級「Aaa」下調至「Aa1」,成爲了惠譽和標準普爾之後最後一個下調美國評級的主要評級機構。此舉直接反映市場對美財政紀律的擔憂——聯邦債務總額佔GDP比例已達124%,且政治鬥爭持續削弱赤字改善能力。儘管美元地位短期難以撼動,但評級下調可能推高政府融資成本,進一步加劇債務負擔,其影響將透過全球資本市場向外擴散。

財政健康度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戰略自主的基石。以美國為例,龐大債務削弱其應對地緣衝突的財政餘裕,而高額利息支出可能排擠國防與科技投資。對香港而言,財政穩健直接關乎金融體系穩定:聯繫匯率制度需要充足資金儲備支撐,公共服務品質影響國際人才留任意願,而政府投資能力則決定經濟轉型速度。當財政緩衝空間縮減,城市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也隨之下降。

解構香港財政數據

根據現金流制財務報表,香港在2021/22年度錄得294億港元盈餘,隨後兩年分別出現1,223億與1,002億港元赤字。然而若採用企業通用的應計制會計準則,同期實際赤字將擴大至718億、2,943億及857億港元。差異關鍵在於政府發債所得在現金流制中被列為收入,但實質屬於負債增加。

更重要的是,財政盈餘由2020年的11,603億元高峰跌至7,346億元,看似尚有餘力;但如果看扣除負債後的一般儲備,則已經從10,008億元跌至3,400億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債務上升了約三千億元。政府資產中6,690億屬於維持聯繫匯率的儲備,6,395億為資本開支儲備,不能輕易動用,故財政狀況實際上已經敲響警鐘。

開源節流迫在眉睫

面對財政困局,特區政府需雙管齊下推動改革。在開源方面,政府過度依賴土地收入的弊端已顯現,但目前的力度實屬不足——如近期提出的籃球博彩固然好,但其預期收入對千億赤字僅是杯水車薪。長此以往,擴展稅基已無可迴避:新加坡消費稅率將在2024年升至9%,可為香港提供參考。香港可參考階梯式稅率設計,盡量在帶來財政收入的同時保障基層生計。

節流改革則更需要執行魄力。公務員編制有196,000個職位,佔政府經常開支25%;不過實際在職人數僅172,576人。這意味著即使將編制削減20,000個空缺職位,也無需實際裁員即可達成(政府已經公佈,公務員整體編制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被削減約10,000個職位)。導入人工智能整合行政流程,逐步將職位精簡,需要突破性的政治勇氣。

穩健財政、迎接未來

歷史經驗證明財政儲備對香港至關重要。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充裕的儲備讓政府能推出大規模逆周期措施;疫情期間消費券與企業補助同樣依賴財政餘力。面對全球經濟放緩與地緣變局,財政緩衝不僅保障政策自主性,更是國際投資者信心的來源。當前,政府需要在確保公共服務品質前提下,通過制度創新平衡收支結構。這條改革之路雖需政治決心與技術官僚協作,卻是鞏固香港競爭力的必要投資。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研究總監、政府諮詢委員、大專講師及顧問、專欄作家。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