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煒|訂立工業量度方法 監測產業發展動態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自1980年代起,製造業大規模北移,轉而發展為以金融、貿易為核心的國際商業樞紐。雖然這一轉型使香港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其中一個地區,但亦種下經濟結構單一、財富分配不均、青年發展空間狭窄的結果。截至2023年的數據,金融服務雖為香港貢獻24.9%的本地生產總值,但卻只為7.3%的就業人口提供工作機會。

近年,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特區政府開始重視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和新型工業的發展,筆者對此深感認同,皆因此舉對香港多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監測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協助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檢視政策成效,我們有必要訂立一套量度香港工業經濟貢獻的評估方法。

工業並非等於製造業 各地統計方法不盡相同

對於「工業」的涵蓋範圍,社會往往誤以為等同於製造業,但製造業實際上只是工業的一部分。參考世界各地經驗,「工業」一詞並無一致的統計標準,但均包括採礦業、製造業和公用事業:

在統計以外,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的四個主要特點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高端化是指要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智能化是指要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工廠的建設。綠色化是指利用創新技術,推動工業領域節能減排。融合化是指隨着信息化與工業化、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行業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因應香港發展需要 訂立工業量度方法

雖然各地並未有明確界定哪些行業屬於「新型工業」,並將其涵蓋在「工業」統計數字之內,但「新型工業」是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中之中,有需要予以監測。相反,採礦業和公用事業雖然均被涵蓋在各地與「工業」相關的統計數字之內,但並非香港需要重點發展和監測的產業。另一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香港製造業企業將製造工序外包至內地,並逐步轉型成為進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工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最後,業界普遍認為「出版及包裝活動」應屬傳統工業。

基於上述考慮,筆者參考《香港標準行業分類2.0版》,並利用統計處提供的相關數據,將香港工業劃分為「製造業」、「出版及包裝」、「分判製造工序 」、「新型工業」四個部分。新型工業主要由「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 」,以及「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及污染防治活動」所組成。在上述框架下,得出工業於2023年貢獻香港約4.4%的本地生產總值,其中製造業1.0%、出版及包裝0.2%、分判製造工序1.8%,而新型工業則為1.4%。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0年到2023年,「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的增加價值從33億港元增至133億港元;「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的增加價值則從50億港元增至255億港元。儘管如此,兩者於2023年僅合共貢獻香港1.34%的本地生產總值。隨着香港創新科技的加速發展,筆者相信新型工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存在廣闊的增長空間。

香港生產性服務業支援全球工業 經濟貢獻不容忽視

香港作為全球工業價值鏈的深度參與者,相關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支援本地工業的發展,還助力全球工業的發展。據筆者保守估計,「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於2023年貢獻香港16.2%的本地生產總值,當中主要由進出口及批發業所組成 。以上數字只涵蓋直接相關的部分,而國際上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涵蓋範圍亦沒有統一標準。現代經濟活動錯綜複雜,例如一個工業集團可通過設於香港的金融業分公司進行融資。一些觀點或會認為上述數字被低估,因為未有涵蓋間接支援工業企業的服務業。無論如何,生產性服務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與新型工業相同,應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作者鄧希煒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