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自由工作——對劣質聘用文化的最有力回應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日不少僱主反映難請人,紛紛要求輸入外勞。近兩年的確不少人移民,香港勞動人口的而且確是減少了,由2021年年頭389萬多,減至最近的377萬多,減少了13萬多人。然而,幾近四百萬勞動人口只少了3.5%,加上疫情關係,多個行業還未復甦,為何多個行業都出現請人難的情況?不得忽視的另一原因,是不少職場工作者,不再視正規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不願投身其中。

來稿作者:黃燕怡

一向受僱的朋友、同僚,近年紛紛放棄正職自立門戶,有舊同事開工作坊教導各式手工藝,有舊同學開食店小舖,有朋友正在籌備IG餅店,年青一輩花樣更多,女兒同學在學期間已開網店售賣水晶,有經營派對房間業務,更有組隊在Youtube開Channel唱歌。總之就是不做正職,靠自己才幹,自立門戶,搞個體經濟。

此外,也有大量願意長年做斜槓族(slasher)的自由工作者,在各大網上平台游走「炒散」(做散工),網上平台的工作應有盡有,設計、剪輯影片、翻譯、送餐、搬運、網約車、建網頁、寫企劃書… …甚至連非本地的生意也可以接,只要有才幹,在網上平台不愁找不到自己的一片天。當靠自己才幹已可賺取足夠的收入,為何還要投入正規職位?

僱員保障不值一哂 長工時蠶食生活

自立門戶或做自由工作者的確欠了僱傭條例的保障,沒有年假、工傷補償等,但香港僱傭法例保障薄弱,縱容工資低、工時長、假期少等劣質聘用文化。薄弱的僱傭保障,與自由工作者能享的自主度、自由度和滿足感相比,變得不值一哂。若再加上複雜的辦公室政治,自然寧願「炒散」、寧願自立門戶,接受收入不穩,也不願做正職,這是對劣質聘用文化最有力的回應。

眾所周知香港工時長已達世界級,很多時候打正職等於把生活賠進去。根據政府統計,有四成四打工仔女每周工作44小時以上,當中最多人工作50至54小時,有10%,其次是60至64小時,有8.2%,如果是五天工作制,等於每日工作10至12小時以上,即使是六天工作,每天工時仍長達9至11小時。一天24小時,每天已花超過10小時於工作、兩小時通勤、6小時睡眠,剩下幾個小時,還要進食、梳洗等,照顧家人、在職進修的時間被擠兌得所餘無幾,沒有餘暇只剩下工作的生活,人慢慢就會醒覺,工作不應是生活的全部,不少因而選擇放棄正職。

香港職場工時長很多時因為工作量大、僱用的人手不足,員工都要擔起兩個甚至三個人的工作量,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但僱主和管理者固化的思維,也是重要原因。香港不少僱主成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把當年工廠管理思維應用於管理現代辦公室,見到員工長時間在辦公室工作才能安心,無視世紀已轉、生產模式已變,公司業績再不是靠員工長時間坐在生產線旁邊來換取。以舊思維管理新世代,對新世代僱員對作息平衡的訴求置若罔聞,只會令更多人選擇不做正職。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上任時指勞工及福利牽涉民生福祉,關乎廣大市民的生計,以保障勞工權益、促進弱勢社群福祉為己任。(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自由工作收入高 擺脫辧公室政治尋自我

除了長工時,工資低也是令人不願入正職的重要原因之一,交通業的情況最為明顯。巴士司機工時長,但收入尚可供養家人,小巴司機月薪低微,只有12,000至13,000元,不單工時長,而且工作期間不要說休息,連用膳時間也不足。願意投身的,只有沒甚經濟壓力,賺錢只為過日晨的長者了。年青一輩寧願做網約載客、送貨,只要用心做,月入超過20,000元並不困難,而且工作時間靈活,累了就休息、餓了就食飯,自主度高、自由度高,有私人時間,還可賺取比正職更高收入,為何要做正職?

至於中年人脫離職場,未必會與年青人一般加入斜槓族,因為他們資歷較深,資金相對充裕,不少靠一己之能自立門戶。這類人早已習慣長工時、願意承擔超負荷的工作,最終選擇離開收入穩定的受薪工作,一來是終止只有工作沒有自我、沒有生活的悲慘狀況;二來往往是厭倦透辦公室政治,不願再見到自己辛勤工作換來跳樑小丑的惡意挑剔,優秀工作表現反成一眾小人的箭靶,工作錯失的責任被上司「一卸無遺」……他們無論如何盡心盡力工作,總會有心灰意冷離開的一日。這類意興欄柵的人一旦投入自由工作者行列,再不需要仰人鼻息,很難回頭再做正規工作。

僱傭保障少得可笑、可悲、可恥

特區政府多年來不願優化僱傭法例,未能與時並進加強對勞工的保障,也是推動更多人選擇自由工作的重要因素。僱傭法例沒有工時限制、沒有加班工資保障、沒有離線權、沒有雙休周,勞工假期長年少於公眾假期,有薪年假第一、二年入職只有7天,做到第九年才達14天,放產假、侍產假、病假人工只達八成,最低工資金額長年不足以供養家庭……

香港的僱傭保障少得可笑、可悲,更是可恥,原因是政府訂定僱傭政策時,一直站在僱主立場,一向以僱主角度思考,一切以經營環境作為第一優先考慮。莫說沒有把僱員福祉放在首要位置思考,連平等對待也從沒發生,否則2021年也不會凍結最低工資水平,特區政府連平通脹的加幅也不肯提出,要員工節衣縮食,「硬食」通脹升幅。

一致對待勞工問題 借助市場機制良機

香港有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商界,以致特區政府向來信奉市場機制,市場機制講的就是供求關係,供應不足就調高價格以求增加供應。然而,一講到勞工問題,大家就會忘卻自由市場信徒的身份,否認人手供應缺乏源於出價太低。一請不到人就只求輸入外勞,不願提高工資、改善待遇。

香港勞動人口只減了幾個百份點,市場上亦不是沒有人才,只是聘用文化過於劣質,許多人不願加入吧了。某些行業若真想聘用足夠人手,首先要做的是改善薪酬待遇。市場機制的信奉者常說人是理應動物,如果正規工作有合理待遇、有理想的僱傭保障,比做自由工作者更佳,自然能吸引人入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提出四點希望,第三點提到「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現時市場人手不足,薪酬待遇自然上調,正是世紀良機,扭轉經濟成果只由少數人分享。特區政府不應棄此良機,不應選擇輸入外勞這條捷徑,而是要捉緊此次機會優化勞工法例,改善劣質聘用文化,如此,習主席希望讓全體市民更公平地分享經濟成果的希望,才有機會落實。

作者黃燕怡是議員工作人員協會秘書、政策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