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以海外學生壯大人才庫 為自資院校化危為機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年不少專上院校都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這是源於本地中學生人數持續下降,中學文憑試考生總數由2016年的68,167人節節下降至2022年的50,064人 ;於此同時,教資會資助學士的學位數目維持在15,000個,自資院校自然面臨收生下滑的情況,副學位情況也相近。

來稿作者:郭凱傑、劉慧希

政府數據顯示,2021年超過一半自資院校的實際收生數目比預期低,約三分之一(包括副學位及第一年學士學位)收生少於預期的80%,更有四所院校收生不足100人(表一)。

自資院校面對本地收生不足的「寒冬期」正好與香港近年人才流失的情況重疊。要解決此問題,招收更多境外學生是一舉兩得的方法:一方面有更多非本地學生自費來港讀書,提供資源以維持自資院校的質素,也惠及本港學生,另一方面也能配合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搶人才」政策,壯大本港的人才庫,提高競爭力。美國矽谷之所以能夠成爲世界知名的人才聚居地,跟一流的高等院校離不開關係,香港也可借鑒一二。

自資院校的收生限制

要吸引外來學生來港,地緣相近的内地、澳門及台灣市場自然是必不可少。然而,在現時的機制下,只有六所自資院校的學士學位課程被國家教育部允許向内地、澳門及台灣學生招生,每學年的限額也不能超過上學年學生人數的10%。另一方面,自資院校規模不如名牌大學,於東盟乃至其他海外地區招生的資源投放不足,種種因素導致非本地學生人數偏低。在學齡人口下降的環境下,筆者認爲特區政府應與國家教育部商討,允許更多院校招收內地學生入讀其學位課程,更應考慮增大10%的上限。

增加宿位以提高招生能力

比起教資會的大學,自資院校的日常營運更依靠學費收入,土地資源也有限,令學生宿舍供不應求,部分甚至未能為學生提供宿舍,對於招生吸引力是一大限制。海外學生如果想報讀自資課程,則需要從私人房屋市場另覓住宿,而香港的高昂居住成本及對校外住宿環境不熟悉都會令學生卻步。

另一方面,教資會的大學均設有自己的學生宿舍,但他們亦長期面對學生宿舍位置不足的問題,有些院校只能夠為非本地本科生提供兩年的校內住宿。因此,政府於2018年推出宿舍發展基金,總共為教資會下六所宿位不足的大學批出約103億370萬元興建15個宿舍項目。政府可以參考宿舍發展基金的做法,資助自資院校興建更多學生宿舍。

然而,建設宿舍需時,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可以積極與商界合作,把部分單位改建成學生宿舍,由商界或者院校進行營運(部分設有酒店管理學科的院校有營運的能力),並由學生以成本價承擔;如此則可以迅速提高院校接待非本地學生的能力,確保非本地學生擁有安全的居住環境乃至校園生活。

提升海外宣傳能力

同樣重要的,是向國際説好「香港的優質教育故事」,打造屬於香港教育的品牌。目前各所高等院校普遍以「各有各做」的模式加入國内聯招、自行招生、參與其他地方的教育展等方式以競爭者的關係各自宣傳。大部分的自資院校財政及人力資源受到限制,難以推動大型的宣傳活動,海外知名度自然較低。

香港每年都舉辦各式各樣的教育展,如澳洲、加拿大、英國等教育展讓海外院校到港宣傳,吸引香港和內地的家長與學生到外國發展。反之,香港的教育質素雖然廣受國際認可,卻甚少主動對外招生。筆者認爲,政府應效仿這些國家的做法,根據各地的人口結構、升學階梯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制訂進入目標市場的策略,同時與院校攜手舉辦教育展等宣傳活動,加強投放資源對外宣傳香港教育制度的優勢,推動香港教育的國際化。

在本港收生面臨挑戰之時,政府應主動出擊,審視非本地學生政策、完善住宿配套、加强對外宣傳,多管齊下,提升自資界別在國際的影響力,如此方能化危為機,幫助本地院校的同時更能吸納大灣區、一帶一路、乃至國際的人才來香港讀書、就業及長遠發展。

作者郭凱傑和劉慧希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和助理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