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大灣區優勢|格局仿紐約 香港信息基建優勢大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已滿四周年,為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交流,特首李家超近日將出訪大灣區內地城市廣州及深圳。其他政策局官員、立法會議員亦有計劃近期出訪大灣區各内地城市,以此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

來稿作者:梁海明

筆者此前曾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香港未來如何更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作用,相關研究亦已公開發表(詳見:《香港對大灣區認識尚淺 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未見隊形 香港能否當前鋒?》)。

為研究香港如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出力,筆者及研究團隊近年曾分赴美國紐約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以及澳門、廣東各地等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發現香港要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雖有三大優勢,但亦面臨五大挑戰。未來若然未能有效應對相關挑戰,或將對香港融入整體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大灣區發展帶來衝擊。

首先,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它城市加強合作,有以下三個優勢。

其一,大灣區內各城市可以進行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由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的城市群組成,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從世界其它三大灣區的規劃、結構和特點來衡量,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比較發達的國際化交流平台,較為高效的國際、國內資源配置能力,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以及十分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等特徵。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而且在轉型升級方面有迫切需求。例如,深圳有高端的高新科技研發、製造和完善的產業鏈;廣州在輕工業和重工業領域佈局十分均衡;東莞和佛山等市則有大量先進製造企業,是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澳門則為世界旅遊和休閑中心。加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資產管理和離岸人民幣中心,其專業服務及金融服務業聚集了大量富國際經驗的人才。

這正如美國紐約市是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加上有康涅狄格州和新澤西州作為傳統工業中心和製造業中心提供的支撐力量,成就了舉世聞名的美國紐約灣區一樣,粵港澳大灣區區內各城市有效地進行分工和發展互補,相輔相成,無疑將激發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動力。

其二,大灣區內擁有世界一流的學科群,為大灣區帶來源源不絕的創新型技術人才。

香港擁有港大、中大、科大等多所國際知名高校具備強大的科研能力,內地多間著名大學包括清華、北大也有在深圳設有高等研究院,加上廣東省內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眾多高校,能為大灣區培養和帶來源源不絕的創新型技術人才。

同時,借助港澳地區法制、語言、文化和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國際化和便利化,應能吸引和招聘更多外國高端科研人才、頂尖大學畢業生,對內充實科研創新力量,對外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並有助於「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

其三,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區位與訊息基建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的國際機場,可在六小時內飛抵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但可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和重要樞紐,還能更加便利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各主要國家在創新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也能吸引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型人才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生活。

在訊息基建方面,在創新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科技發展日益升溫、數據跨境傳輸要求也日益增多的今天,穩定、快速的訊息基建愈發重要。筆者及研究團隊經調研了解,香港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有一個較鮮為人知的優勢,那就是許多海底光纜(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公司經營的)都在香港上岸。

由於光纜之間存在重合,中國大陸與國際Internet的所有通道有4個入口11條光纜,但14條亞洲內部的海底光纜繫統當中的11條實際上在香港著陸,意味著僅在香港就有11條光纜通嚮Internet世界,顯示香港的國際數據中心的「中心位」明顯。因此,香港信息基建優勢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信息創新科技發展提供技術更先進、傳輸量更大、速度更快、質量更穩定、服務品質更好的互聯網和通信服務。

雖然優勢顯而易見,但是劣勢和短板也很明顯。筆者及研究團隊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容易被外界忽略,但又真實存在,且須努力克服的五大挑戰。

下篇:梁海明|新舊產業或有矛盾 大灣區城市利益難統一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聚焦於粤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文章的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將面臨什麼挑戰?」。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