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言廣達| 適度輸入外勞以維持競爭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勞福局長孫玉菡去年就任後不久,已在立法會上陳述香港勞動人口預計會減少的情況,表示政府將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容許輸入勞工,紓緩個別行業或工種的人手短缺。一年以來,社會大眾最主要的討論不乏「外人搶飯碗」。不過,討論再烈都無法漠視已知事實:香港過去幾年流失逾10萬人力,可預見個別行業未來幾年勞動力需求持續。面對全球都在進行的人才爭奪,城際之間以批次計算的人才吸納與流失,直接影響城市創收與社經發展。香港正值由治及興的關鍵發展期,筆者認為,此時此刻必須直面事實,為了發展必須適度輸入外勞,把社經基礎打好。

來稿作者:黃進達

有人認為當前數據亦顯示本港最新的失業率只有3%。原則上,失業率為失業人口佔整體勞動人口的比例,顯示香港整體的就業狀況。失業率越低,代表就業狀況越好。但旅遊產業鏈都存在不同行業的嚴重人手短缺問題,到底根於何處?筆者認為最少原因有二:

看破失業率低幻覺

第一,疫情之下有部份行業特別是旅遊業界近乎冰封,超過一半有經驗從業員流失,元氣大傷回氣需時,而這些人才亦在疫情之後在新的工作中貢獻社會,就算讓他們回流旅遊業界,即時又會產生其他行業的人手不足問題。

第二,旅客減少,導致重擊了旅遊行業及零售銷售一同減少,職位同樣亦一同縮減,與此同時香港出現了一波人才外流,香港內部循環了一下,外流人才的速度比起工作消失的速度快。但大家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香港的整塊大餅沒有出現增長。如逆水行舟,不進便是退了。

微觀旅遊業界案例

香港旅遊業界乃傳統香港四大行業支柱,約26萬從業人員貢獻本地GDP 4.5%的持分。參考旅發局最新數據,今年四月份289萬人次訪港,以日均旅客計算,相當於疫情前的六成。然而,疫後的整個香港旅遊產業鏈人才流失嚴重,相關行業包括旅行社、酒店以及海陸空旅客運輸都出現人手短缺,乃至今天業界的人手仍未回復全盛時期的半數。

沒有富經驗的營運與管理,在調動房間、車務及財務上處處受影響。而前線的基層技術員工空缺,亦直接導致服務供應受限。目前香港的酒店狀況銷售與運轉仍有瓶頸,因為「有房冇人執」。供應不足,在大型活動期間,房價高得叫旅客卻步。這樣與「說好香港故事」,讓世界認識香港這座集中國優勢和全球優勢於一身的國際大都會,吸引他們來營商、投資、旅遊、升學的任務,亦是漸行漸遠。

海納百川結構轉型

今日香港,本地勞動人口的泛性是充滿活力、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富有生產力,本地勞動人口在綜合能力上與外勞平衡較勁,應可佔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況目前的前題是想強強聯合去把餅做大,大家的對手是香港以外的地區。

人口高齡化、出生率下降,香港勞動人口減少情況會裂口擴大。鄰近地區所採取的措施,包括從周邊地區吸納人力資源。近如澳門和新加坡的外勞政策,對服務性行業也存有較大彈性。香港如能參考一二,對於緩解服務行業長期缺乏人手的老問題,應有直接幫助。而且引入外勞並非單一排他政策,政府與業界亦可商量設計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措施,兩不相誤。

作者黃進達是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