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摘下污名化有色眼鏡 支援精神復元人士的需求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急促的生活節奏,高壓的工作環境,無疑埋下香港人精神壓力過高的種子。精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上各種「有色眼鏡」,無情地將精神復元人士者推向黑暗的深淵。許多精神復元人士希望得到別人的接納,也希望能夠重過正常人的生活,卻受到社會對精神病污名化的高牆所阻礙。為甚麼我們能夠包容殘疾人士、生理病患者,卻不能接納精神復元人士?

來稿作者:駱俊偉

香港生活環境等因素少不免會影響市民的精神健康。根據MindHK的資料,約6成香港成人正經歷較差的精神健康狀態,每7位香港人中便有一位曾經歷常見的心理疾病,可見精神復元人士常見。筆者曾經亦受心理問題困擾,了解到精神復元人士者內心的掙扎,雖明白到自己的狀況,卻因標籤化的目光而不敢打開心扉,分享自己的難題。

精神復元人士污名化無可避免?

污名化所衍生的恥辱感促使精神復元人士者諱疾忌醫,錯過控制病情的時間,嚴重削弱精神健康服務的效果。目前世界各地都重視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以提高社會的接納程度,並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狀況。雖然港大精神學醫學教授陳友凱表明「99.9%精神復元人士者在99.9%時間沒有安全威脅」,呼籲公眾勿將暴力行為與精神復元人士捆綁,但每當精神復元人士者發生暴力犯罪時,偏見與歧視便會再次被無限放大。

污名化的根源來自公眾認識不足,欠缺同理心。所有人都不想被歧視,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何社會覺得精神復元人士者不介意被歧視?若社會能多一點關懷與包容,實現社區共融,相信能夠為病患帶來正面的幫助,助力他們積極面對問題。惟目前教育、宣傳的成果效益未如理想,例如美國政府曾設立反歧視精神復元人士的網站以教育大眾,但數據顯示約九成人於進入網站一分鐘內離開,反映計劃效果存疑。為有效締造精神復元人士者友善的社會,政府消除污名化工作任重道遠。

認知待提高 以電影助消除污名化

英國此前透過社會媒體,如電視、電影等提高公眾對精神病的認識,結果發現媒體活動,對公眾態度有一定的正向影響。筆者建議政府可透過推出更多劇集、電影,持續傳達去除污名化的訊息予大眾。以電影刻畫患者的世界,宣揚反歧視訊息能夠透過不斷的潛移默化,讓社會了解精神復元人士者的生活與需要,更容易產生社會共鳴。

香港常有以電影帶出社會的寫照,惟以神復元人士為題的港產片卻屈指可數。數年前電影《一念無明》描繪躁鬱症病人的世界,並訴出醫療體系對精神復元人士的忽視。其中一幕,精神科醫生機械式詢問患有精神病的主角「心情點?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無食齊藥?有抑鬱就加藥」,整個診症過程不足一分鐘,沒有任何意義,以此批判醫療制度的去人性化,並控訴社會只依賴藥物治療精神復元人士者,電影在當年成功引起社會對精神復元人士的欠缺支援關注。

強化輔導員的角色 支援精神健康需要人士

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精神專科輪候時間長,導致病情惡化的情況甚為普遍。為加快處理專科需求,診症時間自然縮短,使病人的真正需要被忽略。在此惡性循環下,精神復元人士者的狀況只會每況愈下。現時有逾29萬名精神科病人,惟同期只有385名精神科醫生,以下推算的比例下,醫患比例是1:761。面對精神科醫護人員不斷流失,但精神復元人士卻有增無減,可見香港精神科「睇症難」的死症。

另有研究發現,精神病多於青少年時期發病,惟大多未有及早發現與治療,繼而導致病情惡化。筆者認為輔導員是支援精神復元人士的第一關把手,有助協助病人解決早期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建議在「一校一社工」的體制下加入輔導員角色。相對社工,輔導員更擅長以心理學角度,了解學童的心理環境,並帶領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同時輔導員可擔任校內的精神健康教育大使,向師生家長介紹精神復元人士的知識與處理方法,使有需要學生及早盡早進行治療,減少精神專科的負擔。

減少精神復元人士歧視,建設共融社會從來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坐言起行的工作。公眾須拋開成見,接納彼此;政府應強化輔導員在治療精神病的角色,以期分流專科的負擔,讓患者的真正需求得到照顧。從今天起,嘗試摘下那有色眼鏡,重新認識精神復元人士,會發現他們並不可怕!

作者駱俊偉是立法會A4聯盟研究部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