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善用地區歷史底蕰 激活香港文化經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期,坊間積極討論如何重新刺激本港旅遊業,打破現時旅遊業發展的僵局。事實上,社會各界原本期望香港旅遊業能夠在疫後短期內迅速復甦,時至今日,大眾卻開始發現整個旅遊業界的生態發展已作出根本性改變。不論旅客結構、消費模式、景點取態、以至本地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截然不同,儘管各界正積極出謀獻策為旅遊業注入活力,但公眾普遍對業界發展亦只敢抱觀望態度。筆者認為香港的旅遊發展策略要作定位改變,才可滿足新時代的旅客需求。

來稿作者:陳麗紅

疫情過後,訪港旅客的休閒模式明顯有所不同,不再是像過往主力來港購物消費、或是到大型遊客區參觀,相反旅客們趨向更希望從文化層面上旅遊,透過了解當地文化、社區歷史和與當地民眾交流,認識該地區的獨有文化特性,形成近期熱門的「深度遊」項目。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大力發掘本港「深度遊」的可塑性,重新評估香港旅遊發展策略定位,以「文化探索」為重心,既重新激活旅客訪港的「新鮮感」,亦可締造「文化之都」的美譽。

18區的歷史價值

而香港早已劃分成18個小型地方行政區,每個地方行政區都充滿其獨特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特區政府應把握上述優勢和地區基礎,發展地方小社區的文化深度遊,讓香港旅遊業出現新面向發展。以深水埗區為例,深水埗發掘不少新石器時代文物,亦有東漢時代歷史遺址,同時記載香港輕工業發展,屬充滿「五光十色」的小社區。政策局大可歸納相關小社區的屬性,再作新形式的包裝,以細心說好香港小故事。

再具體舉例而言,深水埗區內設有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但其知名度遠不及其他香港博物館,加上展覽館內部開始出現損壞現象,令旅客無意慾對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作出探索,大大浪費本身已有的文化歷史素材。康文署應該重新設計博物館的外型,成為深水埗地區標誌性的建築物,內部的文物展品亦應進行復修工程,及後加入近年流行的VR互動技術和沉浸式藝術空間設備,令博物館整體的趣味性得以提升,同時讓公眾可加深了解中華文化歷史,作出文化輸出的作用。上述的文化建設只屬深水埗區的冰山一角,及後可應用於通州街玉石市場、深水埗賽馬會創意藝術中等地點,令整個深水埗區充滿文化特色,加強整區的發展潛力。

總括而言,香港正面對新時代的旅遊業競爭,政府和業界應努力開發旅遊業的發展突破口,而「文化探索」發展方向可以有機會打破現時的旅遊業瓶頸問題。政府亦應善用自身既有的文化基礎,打造18區各有不同的特色小社區,以發展自身的文化經濟潛力。

作者陳麗紅是深水埗東分區委員會委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