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盤活港府手中最重要的兩大資產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2023年的第一個月有兩項數據披露引起了筆者的特別關注,一個是月初香港房委會通過了2022/23年度的修訂預算及2023/24年度的建議預算,並預期至2026/27年度會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以應付其經常開支及推行公營房屋建設與保養計劃;另一個是月底香港金管局公布了外匯基金截至2022年12月底未經審計的財務狀況,總資產由2021年底的45,702億港元減少5,591億港元至2022年底的40,111億港元,全年則錄得創紀錄的2,024億港元的投資虧損。香港房委會與香港金管局這兩家法定機構,一個是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一個是香港最大的金融機構,它們的表現關乎香港的民生與未來,不可不察。

來稿作者:周小稞

先來看一看外匯基金。這是香港的財神爺,不僅管理著作為聯繫匯率制度基石的貨幣基礎,也管理著香港政府及其法定機構的財政結餘。2022年外匯基金的投資表現在意料之中,在全球市場出現罕見的股、債、匯三殺背景下,負4.4%的投資回報率客觀講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畢竟全球債券與股票指數全年分別下跌了16%和20%,以外匯基金70%的資產配置在債券、15%配置在股票上而言,投資虧損少於14%就算跑贏大市。具體來看,債券投資回報率為負的1.8%,明顯優於大市,主要得益於外匯基金大量配置優質的低風險、低回報公債;其它股票投資回報率為負的11.9%,香港股票投資回報率為負的11.7%,也都跑贏各自的對應指數。應該說,外匯基金保守的防禦性投資策略幫助外匯基金在 2022 年避免了可能會出現的更大規模投資虧損。

2022年外匯基金規模的明顯收縮也值得關注。5,591億港元的下跌額中,2,813億港元來自銀行體系結餘的下降,這主要是金管局為維護聯繫匯率而賣出美元、買入港元所致;2,504億港元來自外匯基金權益或盈餘的減少,這主要是因為外匯基金的投資虧損以及外匯基金向政府及法定機構支付的利息;2,081億港元來自政府財政儲備因為財政赤字而出现的萎縮。政府財政儲備2022年底降至7,652億港元,扣除2,552億港元的未來基金、約2,000億港元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約700億港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獎券基金/資本投資基金以及約500億港元的公務員退休儲備基金,政府一般收入帳目可能只剩下不到2,000億港元。

再來看一看房委會的預算與財政資源。作為香港的土地公,房委會為香港建造了82 萬套公屋、24萬套居屋以及25萬套其它類型的房屋,香港約45%的人口居住在房委會建造的各類房屋中。房委會有兩種收支模式:租屋模式下,收的是租金,支的是折舊、維護及薪酬等;售屋模式下,收的是售樓款,支的是建築費用、土地成本及薪酬等。2022/23 年度修訂預算中房委會實現盈餘54.4億港元,利潤率為18%,其中6.4億港元來自公屋租賃、5.9億港元來自商場租賃、42.1億港元來自房屋銷售,利潤率分別為3%、22%和 55%;而 2023/24年度建議預算的整體利潤率更達到30%,其中公屋租賃利潤率重回盈虧平衡的常態,商場租賃利潤率回升至35%,房屋銷售利潤率維持在53%水平。房委會後兩項業務的利潤率是看齊香港私人運營商的,甚至可能要好過私人運營商。

房委會是賺錢的,而大部分的錢是靠銷售居屋等公營房屋賺取的,儘管居屋等的售價較市場有40%至50%的折讓,但因為土地是成本入賬,所以居屋等的銷售利潤率仍可以超過50%。更重要的是,房委會的現金流居然還可以維持大致的平衡,儘管修建大量公屋需要大額的建築開支。以2021/22年度為例,房委會的盈餘80億港元,加上50億港元的折舊攤銷,兩者合計剛剛超過公屋建設所花費的127億港元建築開支。從2022/23到2026/27五個財政年度,房委會將投入近千億港元建造6萬餘套公屋,而賬上的現金與投資結餘僅從579億港元降至497億港元,靠的主要就是居屋銷售帶來的盈餘以及折舊返現。

僅從數據來看,無論是外匯基金還是房委會,其表現都可以稱得上是中規中矩,業務模式也都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性,也都沒有出現明顯而即時的挑戰與危機,為政者有「得過且過」心態也就在情理之中。不過明眼人也都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外匯基金與房委會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對香港改革與轉型事業的阻礙。譬如說,外匯基金的設置把貨幣政策與商業投資這兩大截然不同的功能捆綁在一起,導致外匯基金長期以來採納過於保守的投資策略,錯過了很多本來可以把握的投資機遇。再譬如說,房委會一方面建造大量廉價而狹窄的公屋,另一方面又從居屋銷售中獲取超過50%的利潤率,這樣的搭配顯然與「居者有其屋」的長期目標相違背,不僅對解決香港人「住得貴、住得細、住得差」問題於事無補,反而還有進一步加劇這一問題的傾向。

香港應該相仿新加坡的制度設計,將服務於不同目的的資金置於不同的機構如新加坡的MAS、GIC、Temasek等來進行專業管理,以最大可能確保各自不同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將所有目標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資金統一交由外匯基金管理。筆者也一向反對繼續建設供出租目的的公屋,不僅因為出租性公屋並非高度富裕經濟體的華人居民真正所需,也因為大規模的公屋建設會消耗和沉澱大量的財政資源。

尤其是在當前政府財政因為多年的赤字運行而正面臨捉襟見肘的情形下,政府更有必要盤活手中的資產,而這些資產相當一部分就集中在外匯基金和房委會。四萬億港元的外匯基金中,政府的財政儲備、政府基金與法定機構的存款加上外匯基金歷年積累下來的盈餘共計1萬7,700億港元,這些錢值得更專業、更用心的投資管理。而在房委會的資產負債表上則躺著82萬套公屋及其配套的商業設施將近2,500億港元以建築成本入賬的總資產,這些資產如果能夠進行市場化或者半市場化的處置,可能為政府帶來與當前財政儲備相當的現金回籠,從而使政府可以有更充足的財政資源以推動全方位的社會改革與經濟轉型。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屬團體的立場,並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