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人口老化安老護理需求大增 政府宜重整策略再求政策創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最新的人口數據和多份研究報告顯示,香港的高齡人口將會大幅增加,到2039年將會超過252萬人為超過65歲或以上,至2050年將會成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屆時會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為老年人士。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除了是勞動力下降和社福開支大增外,其他關乎醫療、稅收、安老護理需求等都會面對非常嚴峻的挑戰,至於供養比例亦會進一步惡化至平均每一千人需供養至少八百多人。由此可見,人口老化已成政府施政的一大計時炸彈。可是,觀乎現在和未來將會興建的安老護理設施及政府或社福機構提供的服務名額,以及政府的安老服務和應對人口老化的策略,筆者看不到政府,尤其是社會福利署(下稱社署),有什麼準備或策略來應對這一大挑戰。

來稿作者:鄺卓睿

昔日,曾蔭權和梁振英年代的社署,在安老政策上展現了令人敬佩的政策創新精神,包括大力推動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他們積極應對不斷嚴峻的安老危機,甚至勇敢地在多個新發展區和舊屋邨建設了具有前瞻規劃和完善設施的護理中心和安老院舍。這種勇氣和力求卓越的精神不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和尊重,還讓內地省市和海外國家紛紛前來學習,堪為社署的榮耀。然而,今天的社署似乎不再積極追求政策創新,也失去了前進的決心和動力,未能為人口老化或長者生活方式的變化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論最新的年度服務重點報告內容如何,都顯得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死氣沉沉,彷彿活著八股文的年代。觀察那些數字的變化,社署的承諾,以及與以往的年度工作報告進行比較,包括長者日間護理服務名額、安老院舍床位、長者度假中心名額以及「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服務名額,要麼沒有實質改變,要麼只是略有增長,難以滿足現今和未來至少廿年的需求。

如果社署持續這樣下去,是否要等到危機幾乎爆發才肯著手解決問題?或者必須等到出現像以前的那些院舍虐老案件那樣嚴重的問題時,才肯擔起重責大任?筆者更想問社署,昔日那種追求創新和以實際行動回應問題的勇氣究竟去了哪裡?難道是隨風而逝,隨著舊時代的人事而消失不見了?

筆者猶記得,在多個場合,社署總部的高層和前領導們曾反覆強調社署的價值觀(專業精神、以人為本、精益求精、社區參與及有效溝通)、精神和使命。他們曾在眾多場合上強調「忠誠投入,堅毅不屈,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力求盡善盡美」等等都代表了社署的核心精神,更是毫不猶疑地說社署全體上下都秉持著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社會福利服務為使命,助各界人士面對各種人生挑戰,提供最好的服務給予廣大香港市民。這些價值觀、精神和使命都詳盡呈現在社署網頁的「理想、使命及價值觀」一頁,歡迎市民閱覽,明瞭社署充滿責任感、奉獻精神,以及對專業質素的執著追求的精神,高度承諾的使命,以及無比崇高的價值觀。然而,這些精神、價值觀和使命是否仍然在社署總部得以貫徹實行,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基層、中層和中高層人員仍堅守著這些原則。如果社署仍然持守這些價值觀,並擁有如此偉大的精神和使命,且願意致力於提供最佳的安老服務,筆者建議政府應制定一個合時合理且具前瞻性思維的應對策略,以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日益增長的安老護理需求。

筆者認為政府首要之務應當是對現行的安老事務委員會進行全面改革。首先,建議將其改名為「安老及應對人口老化事務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或副司長擔任委員會主席,負責統籌和協調來自不同部門的合作,包括勞工及福利局、醫務衛生局、房屋局、民政事務總署、房屋署、衛生署、社署、醫院管理局、運輸及物流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等,以制定綜合的安老政策和人口老化應對策略。同時,必須對委員會下設的專責委員會和工作小組進行改革。這些小組應該針對勞動力不足、院舍不足、長者生活和發展等問題成立,要求各小組提交相應的策略和行動計劃。為了確保多元的意見和專業見解,筆者建議邀請社會賢達擔任委員會和專責小組的非官方成員。同時,委員會亦應邀請曾負責安老和護理工作的前社署人員,以及其他本地、海內外的專家,甚至是來自樂齡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來參與作為非官方成員。這樣多元的參與將有助於政府找到更完善的應對策略和更全面的安老政策,確保政府更有效地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為長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和護理服務。

最近,有些社會人士提出了一些有關政府應採取的行動,包括購買內地的安老服務、探討港人在內地接受醫療服務的方便性,以及以「公建民辦」的方式,由政府在內地興建安老院,然后由民間社福機構負責營運等。儘管這些建議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內地同樣面臨著高齡化人口急劇上升的挑戰。此外,內地各省市的安老政策、服務標準和配套也各有不同,而港人更傾向於在港居家安老。因此,在實施這些建議的同時,政府不能忽視這些因素以及港人的實際需求。

政府須要不僅通過尋找新舊發展區、合適地點和私人物業來大幅增加現有的長者護理服務名額和安老院的供應,還需要關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開放時間、暫託服務的需求等等,使長者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並切合照顧者的需要以回應他們面對的困難,從而實踐「老有所屬 、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想。當下要務是了解各項服務是否切合社會轉變和照顧者的需要,繼而思考如何整合和改善現有服務,從而協助社署重現昔日的輝煌。

長遠而言,政府不要只是想著如何用政府的錢做安老政策和服務,而是跳開這種傳統思維,思考一下如何利用私營企業的資源,並為參與提供安老服務的企業提供一些稅收優惠,從而激勵他們參與發展安老服務領域,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商業可行性和值得投資的領域。政府應避免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不能每天都是想著如何訂立一個新計劃、新政策或是新項目而缺乏全盤計劃,又或是如何使用納稅人的錢來解決問題或推動一些產業和特定領域的發展,而是尋找其他途徑來嘗試不用政府撥款也能實現政府所期望的目標和願景。

作者鄺卓睿是香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澳洲國立大學碩士,曾在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屬團體的立場,並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