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我們為什麼要呼籲全方位的改革?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最近,中山大學開學典禮上兩名富有朝氣與活力的中大男生以純正的廣東話演唱香港 Beyond 樂隊「不再猶豫」一曲的短視頻火爆社交平台,有網友評論:人⾧得帥就算了,歌還唱得這麼好聽;歌唱得好就算了,還考上了中大;考上中大就算了,還不用戴眼鏡……其實這不是第一次Beyond的歌曲走紅內地校園,幾個月前在遍佈大江南北的畢業典禮上,廣東話的「海闊天空」也被廣為傳唱,有人戲稱,這可能是唯一一首祖國各地畢業生都會唱的粵語歌。

來稿作者:周小稞

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 Beyond 樂隊在筆者眼中是香港文化黃金時代的突出代表,甚至可以被視為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巔峰之作。那時候的香港,區區幾百萬的城市卻迸發出與其體量完全不相匹配的巨大朝氣與活力,港產的音樂與電影幾乎橫掃大中華與東南亞,成為全球眼中中華乃至東亞文化的代言人。當時還處在青春與求學期的筆者,看的是香港電影,聽的是香港歌曲,口中還時不時爆出幾句生硬的廣東話並引以為时尚。

香港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固然極大受益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要歸功於麥理浩在1971年出任香港總督後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面對香港「六七暴動」後社會的撕裂與信心的破碎,殖民地部與外交部出身的麥理浩果斷地在香港推動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改革,包括實施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建廉政公署、創立區議會、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擴展公共援助金計劃、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等,涉及住房、廉政、行政、教育、福利、基建等眾多政治、經濟與社會領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麥理浩的改革,就不可能有之後激情迸發、活力四射的香港黃金時代。今天的香港除了那條全⾧100公里、深受遠足愛好者喜愛的「麥理浩徑」外,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都還留有深深的「麥理浩印記」,而麥理浩也因此被視為香港殖民史上最傑出和最受港人愛戴的總督之一。

香港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也曾試圖推動一系列的改革以期開創香港的全新紀元。這些改革舉措或建議涵蓋了住房、教育、社保、醫療、創科、行政等諸多領域,包括八萬五建屋計劃、母語教育、強制性公積金、哈佛醫療報告、數碼港計劃、政治委任制度等。遺憾的是,受累於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風暴,受制於不斷升級的內部政治紛爭,董先生的這些改革舉措或設想要麼虎頭蛇尾,要麼無疾而終,要麼胎死腹中。首任特首改革嘗試的失敗讓後來者多多少少「聞改革而色變」,而來自中央政府持續不斷的呵護、內地經濟快速增⾧帶來的紅利以及管治團隊自上而下的「打工者心態」更是讓改革的動力消失殆盡。社會貧富懸殊不斷加大,諸多民生問題逐漸淪為深層次矛盾,最終在政治紛爭與抗爭的誘使下演變成廣泛的社會動亂,將香港推向了幾近崩潰的邊緣。

國安法的實施以及選舉制度的改革為香港再造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在香港社會動亂中誕生的紫荊黨曾經期盼動亂後的香港可以推動麥理浩式的改革運動,以化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實現「大亂」之後的「大治」。而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在特首李家超的領導下也確實務實有為,帶來了不同以往的施政新氣象,得到了香港社會的認可與肯定。但我們也逐漸感覺到新一屆特區政府對「改革」一詞的忌憚,對深層次矛盾的避重就輕。在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改革」一詞僅出現了一次。在最受關注的土地房屋問題上,新一屆特區政府試圖通過推出簡約公屋、壓縮造地程序、加快圖則審批、尋找更多可供開發土地等來解決這一深層次矛盾,而刻意迴避深層次矛盾背後的土地與房屋制度弊端。有鑒於此,紫荊黨在新一屆特區政府執政週年時特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特區政府不應該在解決深層次問題上「心存僥倖」;並在特首第二份施政報告咨詢期間,向特區政府提交了《聚焦改革 重煥香港生機》的施政報告建議書,呼籲特區政府推動全方位的改革。

和其它政黨或組織更為具體的施政建議譬如樓市「減辣」、下調印花稅、鼓勵大灣區安老等相比,紫荊黨這份呼籲全方位改革的施政報告建議書難免顯得有些「宏觀」而「務虛」,也因此遭到一些建制人士的冷嘲熱諷,認為有關建議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在這些人眼中,特首的任期只有區區五年,施政報告更只著眼未來一年的施政,討論這些宏大的改革事宜不合時宜。問題是,如果每一個特首都抱有如此的心態,都把攻堅克難的任務留給下一任,那香港還有未來嗎?

客觀而言,紫荊黨倡議的這些改革算不上標新立異,因為絕大部分的這些倡議要麼香港社會已討論多時,要麼其它類似地區已有成功實踐。譬如說退休保障制度,香港的勞工團體從港英時期就一直在向政府呼籲建立完善的退保制度,而強積金制度,香港的勞工團體也呼籲由政府實施統一管理,但這些合理訴求都遭到政府的無視或拒絕。「哀莫大於心死,悲莫過於無聲」。「大亂」之後是走向「大治」還是邁向沉淪,麥理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今日的香港呢?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