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地方志中心|從維港泳看本港環保政策和基建演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笛子響起,以興奮的心情插入維多利亞港(維港)的海水,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維港渡海泳。那天是2017年10月29日,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天,38年前因海水污染而需要停辦尖沙咀至港島的渡海泳,在當天得以再次舉辦。1979年,我還是中學學校的泳隊隊員,可惜當時並没有機會參加維港渡海泳,38年後,終於可以一償心願。

來稿作者:區偉光

游到維港的中央,突然很想停下來,從海中觀看香港。這是人生第一次躺在維港中央去享受這個香港,發現香港是這麼美麗。港島及九龍的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圍繞着藍天白雲,形成絕佳及另人神往的構圖!不禁令我深深感受到,香港政府、環保署及相關的政府部門的環保工作的成效及意義。

維港渡海泳自2011年復辦後,一直以鯉魚門至港島東為賽道。2017年,隨著維港水質進一步改善,渡海泳改以海港中央(尖沙咀至灣仔)為賽道,與1979年停辦前的賽道(尖沙咀至中環)相若。(圖片由林慧文醫生提供)

早於1971年,香港政府公布第一份污水整體調查的報告《污水排放狀況海洋調查報告》,制定當時的污水處理及排放策略。鑑於當時嚴重的水質污染,自197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採取行動,逐步改善香港的水質,包括實施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和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等。

記得1989年5月,我加入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工作後,見証著當年環保署的同事非常努力,終於趕及198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公布香港首份的環境政策白皮書(白皮書)。1989年,全港的污水仍有超過50%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大海或內陸水域。白皮書提出三大政策目標: 一、提高和保持內陸水域、沿岸水域、海洋水域和地下水的水質,使這些水域可供作正常用途; 二、為所有廢水提供容量充裕的公共污水收集、處理和處置設施;三、制訂和執行水污染管制法例,保障公眾的健康及福祉。

白皮書公布後,很感受到環保署及其他部門的同事,非常齊心落實白皮書的建議。在水質問題方面,大家都致力改善香港的水質,包括維港的水質,希望有-天,尖沙咀至港島的維港渡海泳可以重辦。

1990年代至2000年代,政府的首要工作是改善維港的海水水質,期間政府制定了 16 個污水收集整體計劃 ,同時啟動香港最大型的污水處理基建項目「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但社會上對該計劃有不同的意見。90年代中,我還記得,當時我在環保署負責策略環境規劃及環境評估,有機會參與審視「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的環境影響,並參與香港政府的團隊到北京與國內專家及學者討論該計劃的環境影響。

最後經過兩輪的國際專家小組檢討該項目及進一步的公眾諮詢後,「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最後方案是污水經化學強化一級處理後排放在香港水域,並於2001年3月改名為「淨化海港計劃」,「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興建的設施,包括一條長23.6公里的地下深層污水隧道,以及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於2001年12月投入運作,對改善維港中部和東部的水質有顯著作用。

2008年至2010年間,我當時負責香港的水質政策及全港的污水收集及處理計劃,包括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的詳細規劃及向立法會申請172億的撥款。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涵蓋建造深層隧道,以收集港島餘下地區的污水並輸送到擴建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每日處理污水總量高達140萬立方米。因工程浩大,我和環保署及渠務署的同事馬不停蹄,到處向立法會議員及不同持份者解說第二期甲工程重要性及成效,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問我們,第二期甲工程完成後,1977年停辦的維港渡海泳是否可以重辦,我當時給的答案是肯定的。

經過環保署及渠務署相關的同事的努力,淨化海港計劃的前期消毒設施則於 2010年3月投入服務,第二期甲於2016年12月全面啟用。配合環保署執法的同事的努力,2016年維港水質已明顯改善 ,維港中部的大腸桿菌水平進一步減少 90%。

眼見及此,我已於2016底開始重新練水,並於2017年中順利通過水試,得以在2017年10月29日參加,人生第一次的渡海泳。在維港暢泳時,心中充滿感恩,謝謝所有在過去40年來支持改善維港水質的人士及為這目標付出無盡努力的環保署、渠務署及其他部門的同事!

佢者區偉光教授是環境保護署前副署長。香港地方志中心邀請參與編撰《香港志.自然》的專家學者撰寫一系列趣味短文,介紹香港自然歷史的相關內容。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