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從美斯缺陣談未來香港足球邀請賽的舉辦方針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黃遠康

萬眾期待的邁亞密國際隨著一代球王美斯沒有上陣獻技而惹來觀眾和球迷嘩然。儘管當局表示因為主辦單位未能履行美斯上陣最少45分鐘的合約條款而可能扣減對賽事的資助,但是對於一眾為美斯而不惜高價購票的觀眾而言亦是無濟於事,因為一來比起懲罰主辦單位,他們更加關心是能否親身觀看偶像美斯落場表演;二來政府扣減的資助也只是減低公帑損失,而不是向球迷「回水」,更加不會補償不惜購買黃牛票之觀眾,球迷們的不滿,特別是對於特意來港觀賽和旅遊的遊客而已,不可不謂難以平息。

其實整件事之所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全然在於一個人,阿根廷球王美斯。因為政府不惜重金禮聘一支在世界球壇沒有地位的美國職業足球球會來港、門票又火速售罄、黃牛票更加一度炒至天價,也是為了一睹這位8屆世界足球先生、2022年世界盃冠軍功臣的風采。然而,對一個人寄予厚望的最大風險,就是萬一事主有何「冬瓜豆腐」,就會令人失望而回,釀成一次災難事件。套用金融投資的說法,就是等於「將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裡」。

筆者猶記得小時候,「銀河戰艦」皇家馬德里曾經來港參加表演賽,同樣引來無數球迷「撲飛」,亦令香港大球場座無虛席。即使未能現場見證歷史一刻的市民,也守候在電視機旁屏息以待。當時皇馬有著俗稱「6條A」的6大頂級球星,分別是碧咸、施丹、費高、朗拿度、卡路士和魯爾。筆者當然明白,以當年碧咸的超高人氣,不少球迷和觀眾(特別是女士)都是慕這位英倫帥哥之名而來。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即使當初碧咸因傷缺陣,球迷有幸親眼見證法國球王施丹、葡萄牙巨星費高等人施展腳法,也已經深感值回票價。

換言之,要避免因為個別球星失場而製造的公關災難,唯一辦法就是避免邀請只有個別球星在陣的球隊獻技。縱觀全球,只有少數球隊,例如皇家馬德里、巴塞隆拿、阿仙奴、曼城、利物浦、曼聯、車路士、AC米蘭等符合條件。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今次來港作賽的是應屆歐聯冠軍的曼城,哪怕當家球星夏蘭特、迪布尼雙雙缺陣,還是有加利殊、菲爾科頓、基爾獲加、賓拿度施華等知名球員可以充撐場面,球迷失望的情緒亦會大大減低。

另一個要考慮的地方,就是賽事的緊湊程度。多年以來,政府和足協都以提升本地足球水平為名,安排外來隊伍與本地或外援球員比賽。可是,提升足球實力需要不同的配套,例如專業的訓練系統、大量標準的球場領訓練及比賽用途、健全的青訓階梯等等,絕非一場90分鐘的賽事即可做到,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由於本地球員與外訪隊伍實力懸殊,往往令賽事變得一面倒,影響娛樂效果。若然主辦單位邀請的隊伍知名度不夠高,甚至會出現門票乏人問津,「空位多過蘿柚」的尷尬景況,與政府希望舉辦大型體育活動以吸引旅客的目的背道而馳。

其實,早在2007年,特區政府就曾經一度產生這種覺悟,分別邀請德國班霸拜仁慕尼黑與巴西勁旅聖保羅參與一場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的「回歸杯」賽事。由於兩支球隊實力相對接近,令球迷看得津津有味,反應良好。可惜的是,這種覺悟只是出現一次,往後不論各種官方或非官方贊助的賽事都是以外隊vs港隊或港聯為主。

筆者建議,如果特區政府希望可以舉行體育盛事以吸引海外旅客來港旅遊,應該參考外地的經驗,例如阿仙奴的「酋長杯」或是美國的「國際冠軍杯」。前者每次都會邀請3支與自身實力相當的歐洲球會進行一個循環的小組賽;而後者則是邀請多支歐洲班霸在各個城市作賽,並最終以淘汰賽的方式決定冠軍。雖然兩項賽事都只是夏季7-8月歐洲主流聯賽開鑼前的熱身賽,但是由於賽事成功吸引多支有名的球隊參加,觀眾可以一口氣欣賞多個球壇巨星獻技,就吸引全球球迷的目光之餘,亦成功吸引旅客購票和逗留。

不論特區政府參考以上哪種比賽模式,重點就是將賽事的日數延長,並且「巧立名目」設計一個別具意義的杯賽,增添競技的氣氛。如此,賽事對於海外球迷的吸引力就更大,亦可避免個別球星缺陣令賽事星味不足的問題。如果當局考慮參考美國的做法,更加可以考慮與大灣區內的其他熱門城市,例如廣州,深圳、澳門等合辦賽事,甚至索性將之命名為「大灣區杯」,帶動區內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

希望特區政府和主辦單位可以好好吸收是次經驗,為本地球迷和海外旅客營造更加美好的觀賽體驗。

作者黃遠康是「治港新政」成員、社區幹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