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推遲人工島填海計劃有必要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楊華勇

財政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撤去所有樓巿「辣招」,同時推遲人工島填海計劃。陳茂波表示,考慮到財政負擔,原定2025年年底展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或會稍為推遲。

政府指出,一些籌備相對成熟的項目,例如北都已經進行收地,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可按計劃繼續推進,但一些正在前期規劃或構思階段的項目,會因應項目的重要性等因素,調整推展進度。陳茂波強調,北都一直按計劃推進,而人工島在做不同技術研究,惟推進時間略後於北都發展,不必與北都同步展開。

香港經濟不景,樓市衰頹是鐵一般的事實。儘管普遍相信今年美國利率見頂,但香港繼續湧現大批出血割價盤,不少業主「蝕入肉」。

發展商投地意欲消減,出價愈來愈低,結果導致政府賣地頻頻流標,去年錄得六宗流標個案,為香港土地供應史上新紀錄。港府終於面對現實,日前公佈今年1至3月賣地計劃主動煞停供應,政府停止賣地是樓市陷入極大危機的警號。

有聲音指政府應擱置交椅洲人工島填海,港府指不應因賣地計劃,而猜度政府造地的決心。但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隨著時移世易而變得弊大於利。明日大嶼如同紙上談兵,基層工人在計劃研究階段未能受惠,反而研究團隊、顧問團隊等不論研究的結論如何都「有錢落袋」。

近年大型基建項目超支嚴重,市民仍然歷歷在目,如廣深港高速鐵路超支175億元,西九文化區超支255億元,港珠澳大橋超支415億元等,市民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再者,政府賣地並不等於有預期的收入,政府無法保證填海後賣地具成本效益,未研究先估算,如同向市民開「空頭支票」。明日大嶼計劃對政府、甚至全港均毫無益處可言。

填海工程造價史上最貴,發展局罕有引述測量師學會的數據,得出賣地收益料達萬億元的估算,說服公眾有成本效益。但事實上,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政府估算是按2018年9月價格計算,而非付款當日價格,即計及通脹等因素,造價預超預算;有測量師亦分析,工程並未計算利息及建材升值,保守估計整體造價近9,500億元。

首先,明日大嶼造價保守估計整體造價近9,500億元,一旦由於通貨膨脹或官方計錯數而超支,可能達萬億元,入不敷支的局面如何應付?其次,明日大嶼準備設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或與北部都會區計劃的CBD重疊,埋下失敗伏線;再次,調查發現,逾六成人認為應先發展北部都會區,只有14%的受訪者認為應優先推動明日大嶼。另外,7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搬進明日大嶼人工島,其中選擇「一定不會」的更達58%。

填海在香港,包括近岸填海及人工島填海,並不是新事物。香港有近7,000公頃發展土地是從填海得來的,包括大家熟悉的大部份新市鎮(如沙田、大埔、將軍澳),很大部份的九龍及港島北,以至差不多整個赤鱲角新機場及迪士尼等。近十年也有約1,000公頃的新填海土地(機場三跑、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東涌東),均是在妥善控制工程成本和質素的情況下完成填海。

根據政府修訂的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當局將填海建造3個面積合共1000公頃的人工島,以Y形水道分隔,以順應水流和避開交椅洲及坪洲的石珊瑚群落。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則稱,人工島的規劃密度是新市鎮的2.8倍,難言宜居,加上目前甲廈空置率高企,沒急切再加建新的核心商業區,擔心日後人工島出現規劃走樣。人工島工程將進行為期20年期間的污染,Y形水道建成前已為附近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深入調查世界各地的人工島項目,發現不少「雄心壯志」的人工島發展項目最終淪為「爛島仔」,釀成嚴重生態及環境問題;政府若硬推「明日大嶼」,將導致香港重大生態危機,包括梅窩、愉景灣恐會遭嚴重侵蝕或變臭港灣,以及大大威脅綠海龜及江豚生態。

回顧香港的填海歷史不難發現,以前的填海不是在沿岸就是把小島移平再進行填海,從沒有試過像明日大嶼這般,在海中央填海,這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方式。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解決迫切住屋需求,我們需要北都及棕地,而非明日大嶼。目前樓市衰頹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需求減少,香港人口結構隨著移民潮湧現而丕變,財力較為穩健的中產階級大量流失,樓市購買力出現強弩之末的疲態,明日大嶼雖然遠遠未落實,但應推遲人工島填海計劃。

作者楊華勇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