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延遲交椅洲填海 尚待進一步討論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兆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了引人注目的消息,即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將被延推兩至三年。儘管如此,陳茂波強調政府將繼續推進各項相關研究,並強調政府推展交椅洲人工島的決心不變。筆者認為,政府審慎推展大型發展項目是明智之舉,充分顯示政府適度調節推進節奏,體現積極有為的作風。

回顧過去六年的施政報告,從2018年所描繪的「明日大嶼願景」到2023年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交椅洲佔據了未來十年土地供應的一席重要地位。根據發展局在2023年的預測數據,預計未來十年的「熟地」供應量將達到3,370公頃,其中超過1,4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約有400公頃來自交椅洲。此外,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也明確指出,交椅洲將提供1,000公頃的潛在土地供應,佔政府總共4,124公頃潛在土地供應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據原來計劃,交椅洲填海的第一階段預計於2029至2030年度完成,並在2033至2034年度迎接首批居民入伙。首個填海完成的A島將成為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總計可提供約40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旨在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引擎。此外,交椅洲可興建19萬至21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50至55萬人口,對於本港住宅供應至關重要。

填海計劃的延遲對未來土地供應的發展里程碑產生了絕對的影響。市民不禁會產生疑問延遲填海計劃對土地供應有何影響?考慮到填海造價高昂需要謹慎理財,政府在推展大型項目時亦必須謹慎行事,這是無可避免的。同時,政府應該同時兼顧持續造地,確保主導土地供應,並為未來建立一個可靠的「土地儲備」。故此,在交椅洲填海計劃延遲的同時,政府應加快北部都會區東部的發展,例如馬草壟,以及新界北的新市鎮和羅湖/文錦渡一帶的土地發展,以彌補短期土地供應的瓶頸。

交椅洲填海計劃不僅涉及填海工程,還牽涉到連結香港西部的多項運輸基建項目。然而,填海延遲可能對未來的基建藍圖產生影響。根據《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政府正在進行關於交椅洲運輸基建項目的規劃研究,包括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以及交椅洲人工島環保集體運輸系統。其中,全長約30公里的「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被視為未來香港的交通命脈。該鐵路由香港大學站開始,經過港島西、交椅洲、欣澳和屯門東,最終連接洪水橋。這條鐵路一方面能夠提供更便捷的連接,讓北部都會區西部和維港都會區之間的交通更加順暢,同時也促進政府「機場城市」願景下的各項重要項目,包括「航天城」、南貨運區的高端物流中心和智能機場等。另一方面,該鐵路還預計能夠與往來洪水橋和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接駁,為來往深港核心區的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選擇。

然而,填海延遲是否也會導致相關運輸基建項目的延遲,政府尚未進一步說明。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願景,筆者期望政府能夠爭取分階段落成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並盡快開通洪水橋至欣澳段,以便該段鐵路能夠趕及與港深西部鐵路項目在2034年至2038年落成及相互連接。

延遲交椅洲填海計劃可能對周邊土地的發展潛力產生影響,其中最受打擊的將是大嶼山北部的土地。東涌、欣澳、小蠔灣等地區都是未來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而交椅洲填海項目的不確定性將會減低這些發展項目的吸引力。此外,本來預期連接CBD3的港島西,即堅尼地城一帶,可能因為外溢效應而減低土地的發展和重建意欲。筆者建議政府以「基建先行」為目標,先分階段建設交椅洲的主要運輸基建,同時預留位置以便日後對接填海區,以滿足香港長遠的運輸和物流需求。

交椅洲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未來的主要土地供應來源,然而,填海計劃的推遲將對整個城市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政府有必要從整全的角度思考土地供應策略。筆者認為,社會大眾不能僅僅關注填海計劃的實施時間(When),更需要進一步思考填海計劃的細節(What)以及如何執行(How)。這樣才能豐富公共政策的討論,並為社會帶來實際的利益。

作者劉兆光是特許測量師及ESG分析師、香港新方向成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