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階層】有限智能學童 不獲教局SEN津貼 家長求助無門

撰文:廖潔然 陳凱敏
出版:更新:

一幅關於平等與公平的圖畫是這樣的:三個高矮不同的小孩站在同一個圍欄面前,最矮的孩子因額外獲得兩個木箱墊腳,終能像最高的孩子一樣,看到圍欄外的風景。因有額外支援,他能享有與他人同等的權利。
不過,今次故事的主角,是位處中間的孩子,他同樣不夠高看清風景,卻因不是最矮,而無法獲得墊腳箱,只能從圍欄的空隙,模糊地感受圍欄外的風光。
一些被確診為「有限智能」的學童,智力處於「正常」與「弱智」之間,縱然學習面對極大困難,卻不獲教育局承認為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沒有額外支援,連老師都明言「冇嘢幫到」。即使他們智力不如同齡學童,卻仍要應付不合適的課程,經歷不斷輪迴的挫敗。

心心母親慨嘆女兒未因確診有限智能而獲得支援,面對升中更感徬徨。(潘思穎攝)

《香港01》早前報道,現正於主流小學就讀小五的心心(化名),早在還未上學之時,已與別不同:「其他小朋友5、6歲已懂得砌lego,一齊學跳舞時亦無問題跟得上,但心心卻不懂⋯⋯知道她『engine』唔快,有時覺得個女無乜logic,個腦好似唔識轉。」母親Sue憶述,心心曾接受政府發展評估,被評為發展遲緩,此後便一直接受言語治療及相關訓練。

至小二時,心心學習明顯追不上同齡學童,光是中文抄書寫百多字,也動輒用上2小時,成績亦未如理想,老師遂建議心心做SEN評估。至心心四年班時,才終被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評定為「有限智能」,一般而言,IQ100分屬智力正常,69分則屬低弱智能,換言之獲76分的心心,智力較正常水平低一截。

有限智能不獲學校個別支援

Sue收拾失望心情,只寄望心心能趕及於考小五呈分試獲額外加時作答,以免影響升中。可惜,校方表明「有限智能」不屬任何一類SEN,心心沒有資格向教育局申請每年1.2至2.6萬元的學習支援津貼,甚至未能因確診「有限智能」而得到任何額外幫助,即使「寫得慢」是心心其中一個明顯問題,校方亦不能獲安排加時考試。眼見小學六年生涯即將完結,心心卻依舊徘徊於考試平均分合格邊緣,Sue飽受困擾,坦言「唔知點揀中學」。

融合教育政策下,8類的SEN均各自有針對性的調適方法:
例如讀寫障礙者,可獲考試加時、放大卷、老師協助讀卷;自閉症患者,可獲安排隔離考試;智障者,公開試可獲安排於原校考試等;
亦可獲教育局額外津貼每人每年最高2.6萬元
而SEN情況嚴重者更可獲度身訂造「個別學習計劃」,校方、教育心理學家、家長等會定期開會討論進度。
不過,以上的針對性支援,「有限智能」學生均無機會得到

鍾小姐表示,曾經想過將兒子送進特殊學校,可惜兒子智力未到智障級別,不符合特殊學校要求。(梁鵬威攝)

相關文章:【IQ76誤當100】「教育心理學家」評估出錯 累學童遲求醫
相關文章:【IQ76誤當100】心理學家資歷不盡不實 專家斥政府零監管肇禍

學校明言「冇嘢幫到佢」

心心的情況並非個別例子。正於主流小學就讀小三的浩浩(化名),同樣於學前已被評為發展遲緩,小學三年從未在任何測、考、默中取得及格。母親鍾小姐指浩浩學得慢,經常「唔明人講咩、遊魂」,做數學功課遇應用題也需旁人協助解題才能完成,父母一度以為他有讀寫障礙,豈料小二下學期,被教育心理學家評為「有限智能」。鍾小姐一心以為,跟其他SEN學童一樣,學校會提供協助。但當鍾向教育心理學家查問協助方法時,老師竟多番代答「冇嘢幫到佢」,更在不同場合再三強調「有限智能」不屬政府支援學障類別。

另一間小學、專責統籌SEN事宜的老師亦承認,他任職的學校會為輕度智障生設計「個別學習計劃」。但根據現時制度,「有限智能」的學生並非教育局明文規定的支援對象,除部分成續有兩科低於40分的學生可以「成續稍遜」學習支援津貼,其餘的都不能申請該津貼的,只能以其他類型津貼,如「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盡量協助他們。

那時才發現原來「有限」的(支援)情況竟比讀寫障礙更差!
浩浩母親鍾小姐
浩浩主要問題是學習速度慢、中文理解力及記憶力較弱,媽媽指無人能告知她該如何幫助兒子,只能「估估吓」。(梁鵬威攝)

社區支援缺乏 難自救

及後,浩浩雖獲安排入讀抄寫與功課量較少、學障生較多的班別,卻仍無針對性支援,成績仍舊「滿江紅」。學校似要放棄浩浩,母親卻不會放棄兒子,她上網搜尋資訊力圖自救,又到社區中心求助,卻發現相關資料匱乏,坊間雖有不少針對讀寫障礙、專注力的訓練,偏偏沒有針對「有限智能」的專門課程,就連社工都無法告知該如何協助浩浩。鍾坦言覺得「有限智能」者是「夾心階層、高不成低不就、冇人理」。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首席講師王潔瑩指,「有限智能」生一般同時有數種不同種類的學習困難,但不是每種都嚴重到可於評估時發現,她更指,即使部分人有讀寫困難,都會被歸咎於智力問題,專家甚至未必會為他們進行讀寫障礙測試,因而未能獲承認為SEN,取得支援。明愛計劃主任余健敏則表示,有限智能生特徵不明顯,屬「隱形」的一群,故社區支援發展得較慢,目前未見系統性的支援,「只能每種學障支援都做一些,但太多訓練又會令他們吃力」,處於兩難。

天生較人矮小的孩子,如何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看到其他人高度所見的風景?(資料圖片)

中小學:「有限智能」生有實在需要

有一直關注融合教育的中學副校長坦言,觀察到「有限智能」生並非單純的「成績稍遜」,卻是實實在在需要特別協助,例如學得慢,要個別分拆某些知識來教,更明言「IQ只有69但家庭支援較好的輕度智障學生,有可能比IQ有71屬有限智能的學生『醒目』」。但由於「有限智能」生不受制度保護、支援,他們往往容易被老師,以至整個社會忽略。他認為,教育局應正視這群學生,讓他們得到同等支援和重視。

張超雄:立法具逼切性

對此,教育局回覆指現時針對SEN生的學習支援津貼等,也支援有限智能學生。不過記者翻查教育局的《全面推行融合教育運作指南》,有限智能不屬任何一類SEN,甚至全文均沒「有限智能」字眼。

2016/17年度的財委會報告中,教育局列出於全港公營主流中小學就讀的SEN生數字,惟當中沒有包括「有限智能」學生人數統計在內。

張超雄:立法具逼切性

教育局回覆指,現時針對SEN生的額外支援,也支援有限智能學生。不過,除學校老師及家長均反駁「『有限』申請不到學習支援津貼」,記者翻查教育局的《全面推行融合教育運作指南》,有限智能不屬任何一類SEN,甚至全文均沒「有限智能」字眼。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融合教育一直忽視有限智能的學生,令這班能力較弱,IQ又未至於可入特殊學校的學生得不到應得的支援。(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融合教育一直忽視有限智能的學生,令他們活在「夾縫之間」。他解釋,有限智能不是教育局列出的8類SEN之一,而該批學生的成績雖然偏低,但又未必符合成績稍遜的要求,令他們的需要一直未受到承認。張又指,另一方面,特殊學校的收生要求是輕度智障,即IQ70以下,令IQ剛好在70或以上的有限智能生,亦夾在主流學校和特殊學校之間,身分尷尬。他續指,本港以往有3間技能訓練學校,如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但自從334制推行後,幾間學校都已有所改革,有限智能生亦相對沒那麼容易可以入讀,故認為教育局更不應忽視他們。

張指歐美國家、中國、台灣都已立「融合教育法」,當中英、美、台更清晰列明必須為每位SEN生設個別學習計劃(IEP),從上而下保障所有有需要的學生,包括有限智能生。他認為,學生不能等,香港也應盡快立法。王潔瑩則建議當局應將有限智能生納入「第二層支援」,而學校亦應根據他們的評估結果及每個學科的情況,為這群學生統籌不同訓練及調適的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