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新思維活化工廈 莫讓地產霸權吞噬藝文空間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僅輕微著墨工廈用途,涉及文化藝術界和過渡性房屋只是處於研究階層,但其實自活化工廈計劃於2016年終止後,社會對重啟計劃的呼聲漸強。早前因工廈奪命火、獨立音樂Livehouse聖地Hidden Agenda遭放蛇事件已多次引起輿論關注。林鄭於今年8月提出要以「新思維」活化工廈,然而施政報告對此關注甚少,令人失望。香港工業式微、用地緊張,政府應善用空置率高企的工廈,在保障安全措施的前提下,以社會效益為優先考慮擴闊非工業用途,而非讓資源流入資本霸權手中。

重啟活化工廈的呼聲漸長,然而2017年施政報告中未有足夠筆墨提及活化政策。(資料圖片)

政府於2010年4月推出活化工廈計劃,容許15年以上樓齡的業主通過免補地價,將整幢工業大廈改裝活化,用作寫字樓、酒店和藝術工作室等多種用途。截止2016年底,計劃實施六年後共有151份申請獲得政府批准,涉及2000萬平方呎的樓面及1000億元的免補地價金額。龐大數字的背後,活化計劃牽動了寸金呎土的香港地租金地價不斷上漲,加之市區重建背景下席捲而來的「士紳化」現象,活化計劃宛如一場肥富餓貧的遊戲,「篩選」出坐擁資本的贏家。

推出活化政策時,政府表態該計劃目的為「整頓亂象」和「進一步利用工廈資源」,提倡發展非工業用途。但帶來的結果想必社會有目共睹,工廈資源大多養大了地產商的胃口,適切的非工業用途轉變則微乎其微,政府更未有長遠規劃來適應產業轉型所需求的空間資源。從2012年至2016年的工廈空置率來看,維持在5%-6%之間,並未有較大變化。對比之下,租金樓價則急升不降。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活化工廈計劃施行四年後,九龍區物業呎價大幅攀升,由2010年第二季為2913元,到2014年第一季6285元,漲幅翻倍;而零售樓宇呎價則同期增長60%。

Hidden Agenda是香港最知名的獨立演出場地,但自2009年創辦以來多次面對政府刁難,已因此搬遷數次。而Hidden Agenda的困境並非孤例,政府何時才能面對現實,對工廈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江智騫攝/資料圖片)

租金升幅無形中逼走了付不起高昂租金的中小企業,例如從事文化藝術或創意產業的人士,為了減低運營成本,只能從原本已經形成的業態圈遷移到租金較低的區域。租金問題外,2017初撼動藝文界的HA事件亦折射出文化藝術人士常年缺少發展空間的困境。儘管截止2017年,本港已有15張分區大綱圖將「藝術工作室」列入「工業」,「商貿」和「住宅(戊類)」地帶內工業─辦公室樓宇的經常準許用途,但「藝術工作室」與藝文人士仍相距甚遠。

「藝術工作室」的定義狹小,只可用於創作,禁止直接提供服務或貨品,教學或舉辦講座包含在內。發展局對此解釋,生產和創作用途可以規避人流,避免公眾遇到消防風險和緊急事故時,無法在工廈內逃生。同時,即使分區大綱圖已經更改地契使用範圍,但這只針對在正式刊登日期後已申請整幢活化的工廈,也就是說,若依從的是舊的工廈地契,仍需要業主申請更改地契或申請短期豁免書。藝文工作者不僅會面對租金高昂、用途受限、申請短期豁免書過程繁複且費用不菲,若要舉辦展演還需依據《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申請牌照。目前全港僅放出的139張公眾娛樂場所牌照中,在工廈做表演用途的數目為零。以上種種問題都導致藝文工作者難以在現時情況下活用工廈空間。

政府以消防安全和土地規劃為藉口推搪藝文工作者需求,只是體現出文化價值處於低層次需求。(資料圖片)

事實上,政府亦非全然無視藝文空間,藝發局曾在黃竹坑活化工廈推出ADC藝術空間計劃,但與2005年由工廈翻新的JCCAC相距甚遠,後者提供了逾百間工作。藝文空間是城市發展中文化面向的關鍵,政府興建大型文化工程(如西九文化區),卻忽視民間藝術家所需要的藝術空間,長遠下去定會扼殺文化發展的生命力。政府應拿出具體方案,例如規劃空置工廈的非工業用途發展,與發展商協調降低租金鼓勵青年藝術家利用工廈空間。

誠然,城市發展固然有不同面向,但政府以消防安全、土地規劃為藉口推搪藝文工作者需求,只體現出文化價值處於低層次需求。政府聲言要以考慮公眾安全為先,但並不意味著以守舊條例規避風險。既然社會有此需求,文化發展又已長期割裂,政府更應該拿出具體修正方案完善消防措施、活化工廈,而非讓文化發展成為土地爭奪戰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