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房署稱水泉澳邨行山方便 漠視公屋孤島化問題嚴重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房署於《am730》發表文章,指水泉澳邨是「行山新亮點」,並謂屋邨居民「想遠足散心,行山徑就在家門大樓外,固然極之方便」。事實上,水泉澳邨位處偏僻,社區設施不足,早已為人詬病。如今房署竟在報章大談水泉澳邨的「優點」,對當區居民來說實在無異於冷嘲熱諷。隨着房委會原則上同意綠置居恆常化,將有更多的市區公屋轉為綠置居,到時「孤島邨」問題或將更為嚴重,政府必須檢討城市規劃,勿將基層市民邊緣化。

東華三院水泉澳小學將建於水泉澳邨內。圖為水泉澳邨概念圖。(資料圖片/房署提供)

水泉澳邨被指「孤島」 交通不便設施不足

水泉澳邨的確鄰近慈雲古道等著名行山徑,但是也有「孤島」之稱。「孤島」之名源於其依山而建,交通不便。該區居民絕大多數屬基層,照理說,政府應該完善當區的交通、社區設施,助當區居民脫離貧窮,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政府卻規劃不周,招致民怨載道。

水泉澳邨的對外交通一向不便,該邨只有兩條接駁外界的道路(水泉坳街、多石街),但是水泉坳街長期超出負荷,多石街又未能分流,居民長期受塞車問題困擾。此外,由於邨內的大型泊車位不足,不少「搵食車」就只好停泊在主要道路,加劇塞車問題。水泉澳邨的另一問題在於邨內基層市民消費能力有限,商戶衡量風險後,紛紛打退堂鼓,邨內的商場、街市門堪羅雀,居民要到鄰邨購買生活必需品。

採用承包制的水泉澳街市人流低,有檔位空置。(資料圖片)

綠置居恆常化 孤島邨或增加

令人憂心的是,隨着綠置居恆常化,基層居於市區的機會將會大大減少。據指,隨着火炭的綠置居計劃泡湯,柴灣的公屋項目將會轉為綠置居。這在在給予社會一個警號,就是市區公屋將會愈來愈少,基層市民將愈住愈遠。

也許有人認為,公屋已經是福利,選址比起私樓等而下之也屬正常。但是問題在於,合資格申請公屋者的收入幾乎低無可低,政府理應對他們加以扶持。觀乎統計處2015年發表的數據,香港工時最長的五個行業分別是飲食業、住宿及其他膳食服務活動業、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業、零售業、雜項活動(包括安老院舍等),除了住宿及其他膳食服務活動業以外,其餘四個行業的工資中位數都在12,000元以下,可見香港的基層工種工時偏高。

須知,香港市民原區工作的比率低,觀乎《2030+》的數據,香港有41%的市民住在新界,但是新界提供的職位就只佔全港的24%,對於大部分新界市民來說,跨區工作實屬必須。如果擁有便捷的交通系統,跨區工作並不會帶來多大問題,可惜的是,香港的公路系統長期超出負荷,新西、新東居民飽受塞車之苦,通勤時間增加令他們變相加班。昂貴的交通費更令他們受到運輸公司的「二次剝削」。

公屋孤島化的問題嚴重,政府理應為當區居民提供更多援助,可惜的是,政府每每按《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辦事,未有理會當區居民的實際需要,加劇社會不公。         

上屆政府卸任前夕,邀請房協研究沙田水泉澳邨東南的建屋可行性。(李澤彤攝)

檢討規劃安排 地鐵上蓋起公屋

對於興建綠置居,政府必須慎而為之,絕不應將所有市區公屋改為綠置居出售,將基層邊緣化。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檢討整個城市規劃方針,不能受成規所限。「01倡議」就曾提出在鐵路上蓋興建公屋,乍聽之下似乎是天荒夜譚,但事實上「鐵路+物業」只是慣例,而非鐵律。據政府的說法,當初將上蓋用地批給港鐵,只不過是填補資金差額所須,但是現時港鐵的利潤甚豐,甚至有力開拓海外業務,政府大可利用鐵路上蓋發展公營屋邨。

觀乎《鐵路發展策略2014》,未來的鐵路發展急速,計劃興建的新增延線包括洪水橋站、北環線、東涌西延線、屯門南延線、東九龍線、南港島線(西段)和北港島線,政府大可以部分鐵路站為試點,改變一貫的城規方針,讓基層居於市區中心,便利他們上班、下班,緩解基層被邊緣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