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電競經濟喚醒電子業 惟欠產業政策促「再工業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早前,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撰寫網誌指政府於財政預算案撥款發展電子競技(電競),希望大眾摒棄對於打機「玩物喪志」的想法;他又指出電競可為年輕人創出新的出路。此外,電競還帶動到電子業的發展,但香港素來以不干預市場為由,不制定產業政策。然而,政府須摒棄以往做法,乘電競之勢落實相關的產業政策,促進電子業發展,研發及製造緊貼科技潮流的電子產品。

楊偉雄於本月5日發表以「創造條件 發展電競」為題的網誌,大讚政府在預算案「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投入創科」,突顯政府發展創科產業的決心和承擔。楊偉雄認為,撥款一億元發展電競產業,正正代表政府認同電競在本港的發展前景。他強調電競可為年輕人另覓出路,更可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他又以兩名年輕人為例,指出他們雖在學業上表現不突出,但能在電競方面發揮所長。

陳茂波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投放一億元發展電競。(資料圖片)

「電競經濟學」興起  惠及電子業

電競不僅能為年輕人帶來不一樣的職業路向,更掀起了一股電競經濟學的熱潮。根據荷蘭市場研究機構Newzoo的市場調查,去年全球遊戲業的價值約1,089億美元,總收入較前年增加四成,收入主要源於直播/轉播權、周邊商品、電競所需的硬件等。現時不少電競概念股在各大資本市場都受到吹捧,例如全球最大電競硬件開發商雷蛇(Razer)早前在香港招股上市,獲超過2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289倍,連富商李嘉誠也有入股投資。

雷蛇創辦人陳民亮(左)表示,來自機構投資者及零售投資者的反應熱烈,相信公司得到一次很好發展機會。(張浩維攝)

Newzoo預計2021年的全球電競產業總收入更可達至16.5億美元,同時亦帶動其他產業如娛樂、電子業的增長。楊偉雄在網誌中也提到,香港有三名大學畢業生創辦電競椅品牌,產品更賣到海外市場。事實上,電競產業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商機,正正惠及電子業界,全球有不少跨國硬件製造商如華碩、三星都設有電競專屬產品。

以台灣為例,Newzoo報告指出,台灣的遊戲人口達到 600至700 萬人,即每15個台灣人就有4個在玩電玩;根據全球最大遊戲影音串流平台Twitch的統計,台灣是全球觀賞流量排名第五地區。台灣的電競業足以支撐起本土的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畢竟電競的硬件設備(即熒幕、處理器、鍵盤、滑鼠等)非常講求效能,因為電競賽事的輸贏往往在於一瞬間,若稍有差遲,就很大機會輸掉比賽。

一般的滑鼠售價約50元(港幣,下同),但最便宜的電競滑鼠已經賣到約250元,比普通滑鼠貴四倍,較高階的電競滑鼠就可索價至 750 元以上,有些連滑鼠墊也賣到200元以上。由於電競硬件的品質和規格要求都非常高,連帶推高了產品的售價,連毛利率也水漲船高——在2014年,電競滑鼠的毛利率已高達42%,預測住後的毛利率更可超過50%,而一般滑鼠的毛利率只維持平均30%。

另外Razer主力電競,當然是要打造一部能暢玩遊戲的筆記簿電腦,雖然現時Razer未有公開硬件配備及如何令打機更順暢,但以現時Razer Phone的配置估計會保留120Hz的高畫面流暢度。

不可分割的三部分——電競、電子、科研

電子業本屬香港的優勢產業,但它能否受惠於現時電競業的高速發展? 香港電子業是1960年代的新興工業,1970年代更是電子業的「黃金時代」,1980年代初香港已成為亞洲的高科技中心,1990年代成為香港第二大工業;但隨着1970年代末,內地落實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鼓勵外商設廠,當地的租金、地價和工資遠遠低於香港,故有不少香港生產商為節省成本,將工廠遷回內地多個珠三角城市。

不過,近年有不少生產商「回流」。據香港工業總會的《香港工業未來的出路》所指,工業產業於2010年後較多轉移至東南亞國家,甚至回流香港(其中以電子、化學製品、藥業為主),因為內地工資成本急漲(上漲21%至40%)、稅制複雜、勞工短缺等問題。貿發局去年3月發表研究報告指,電子業仍是香港最大的產品出口創匯行業,在2016年佔香港總出口的65.5%,產品多屬高科技產品,當中又以電腦設備、電腦相關產品為主;報告又提到,以2015年的數據而言,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的電腦零配件出口地,佔整個電子出口約四分之三。可見,香港出入口貿易仍然受惠於電子業。

電子業所謂的「回流」不是單指轉移營運地點,而是重新整理內地與香港的業務,並把業務重心「重置」於香港。雖然在香港做生產的廠商的確不多,但他們大多以香港為基地做分銷、轉口,約有四分一的廠商更表示「全部或主要」在香港進行科研設計。高增值科研和配套吸引到廠商回流,更有助重振香港的工業優勢;而電子業廠商要保住現時的市場佔有率,就必須緊貼科技潮流,如上述提到電競如何帶動到台灣電子業「再起飛」,故科研發展與電子業發展密不可分。

在先進國家,製造業往往成為推動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近年在國際間掀起一股振興製造業的風氣,多國紛紛擬定國家級發展政策,例如英國的「高值製造策略」、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日本產業重振計劃」等,希望能借再工業化提升製造業優勢。電競發展為香港的電子業帶來機遇,而電競業和電子業的發展政策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如諾貝爾獎得獎者、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說:「科技政策應將科學與技術分開,科學需要沃土,而技術就要選擇重點。」換言之,政府要發展科研同時必須制定一系列的產業政策,不然待科研有成果,但得不到商家垂青,便會造成科研與市場脫節。

政府應落實產業政策 擔當促成者角色

政府能否乘電競的發展勢力,幫助本地電子業「再起飛」,關鍵在於落實為其度身訂造的產業政策,摒棄以往「不干預」的做法。

政府若要發展電競就必須發展電子業和相關的科研範疇,同樣的邏輯亦適用於另外兩者。隨着廠商有「回流」香港之意,電子業廠商偏向製造高科技產品更是大勢所趨,如本地自家品牌信利(Truly)、偉易達(V-Tech)和偉卓(Venturer),政府應重新為電子業定位,思考電子業的「再工業化」之路。

預算案指因應電競發展越趨迅速,會將電競作為創新產業發展。(資料圖片)

缺乏產業政策是廠商「回流」的其中一個較大的阻力。雖然政府偶爾在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公布一、兩項融資計劃予廠商,但缺乏長遠的產業政策。針對政府應如何促進電子業發展,政府應提供資助予業界研發新產品,參考內地政府的資助模式,增加科研資助項目(數量和金額),集中資助領域較多在電子產品、電器與光學製品等高科技領域。廣東省「十一五」規劃提出一系列支援珠三角廠商的政策,包括在內地設廠的香港廠商獲得內地政府的資助金額由數萬元人民幣至一億元人民幣不等,資助金額的中位數為 80 萬元人民幣,香港政府可以此為指標,定出合理的資助金額,長遠資助電子業的研發,而非間中一、兩項的融資計劃。

須知政府有設立創新科技署管理創新及科技基金,截至2016年3月底,已批出的基金有110億元,當中2,103個爲研發項目,其中有關資訊科技項目佔最多(27%),其次為電氣及電子類別佔21%。 政府須有全面的電子業和科技發展的產業政策,針對該產業的特點而提供資助,從而配合電競的高速發展,把握商機,開拓更多國際市場(如東歐、中東等新興國家市場)。若沒有電子產業政策帶動電競和創科發展,電子產品在追逐科技潮流之路上,恐怕要花更多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