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漁期」展開 行山應量力而為 山藝教育及認證至為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本港的麥理浩徑在2016年被世界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選為全球20條最佳行山徑之一,加上旅遊發展局等部門的積極推廣,近年在本港各郊野公園及遠足徑行山的本地、國內,及海外遊客大增。但是,政府在推廣行山的好處和樂趣的同時,並未有積極推廣行山教育以及完善遠足徑的資訊。事實上,隨着行山人數大增(當中不乏缺乏經驗和知識者),近年與行山有關的意外激增,幾乎每星期均發生,當中不少人更魂斷山嶺。事實上,本港一直有推廣行山安全與知識培訓的「山藝證書課程」,部分課程更獲康文署資助,但因政府推廣不足而未有普及。另外,目前市民行山主要依靠坊間的資訊,如難易度、所需時間、地形等。雖然,負責管理行山徑的漁農署亦有提供類似資訊,但描述過於簡略,反而不及坊間資訊。若政府未來真的打算繼續發展綠色旅遊,必須認真考慮統一資訊及評分準則,並推廣認證制度,讓遊人能享受一個安全、愉快的郊遊體驗。

民安隊登山搜索。(黃偉民攝)

行山意外頻生 市民切忌好勝、呃Like

前日(5月30日),一名中年女子結伴在酷熱天氣警告下,到鴨脷洲玉桂山行山中暑命危,最後要報警由直昇機送院搶救。同日,下午3時許,兩名女子於石澳鶴咀半島行出期間,其中一名20歲姓朱女子疑中暑不適,需送院治理。

同類事件幾乎每星期均發生,據消防處、飛行服務隊及民安隊統計,過去3年出勤攀山拯救次數,每年都近1,000次,比2012年僅757次為多。現時在本港,當報案中心接到有人在山上遇險的事故時,會按拯救任務性質,由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民安隊山嶺搜救中隊處理;在需要時,更會跨部隊聯合行動,務求讓涉事者可盡快脫險。據該3個部門就攀山拯救的行動統計,去年3個部門共就此出勤909次,比2012年757次增約20%。而飛行服務隊出勤最多,如去年便有443次,平均每日最少要為攀山救援出動1次。

不少市民為了打卡、拍照,均會冒險前往危險路段,如圖中遠方的「獅子頭」。
民安隊是執行山嶺救援的主要部隊之一。

近年,「山系文化」大熱,郊外風光成為Facebook、Instagram上「呃Like」背景。舉例如大嶼山大東山、屯門菠蘿山、鴨脷洲玉桂山等,經社交媒體及傳媒介紹後不少行山新手蜂湧而至,扶老攜幼到山上打卡、自拍、「kill標」;山嶺搜救中隊的成員秦國樑及廖啟浩認為這情況不理想,因為那些路徑均不適合無行山經驗人士,看似容易的山徑潛藏不少危險,對體能及裝備有一定要求。秦Sir對有人因此魂斷山崖大感不值:「為咗影相要擺啲高難度『甫士』、去一些險要位置而沒有適當裝備,試過有人在獅子山為咗影相跌落去,嗰度跌落去就一定死。」據悉,儘管漁農署在獅子山的險要路段豎立警告牌,但遊人為追求拍照的「最佳角度」,在缺乏裝備的情況下仍冒險前往,險象環生。而近年便發生了多次因遊人攀上「獅子頭」拍照被困或墮崖意外,而需要救援人員需冒險前往營救。

(山野女生fb)
+24

山巡「休漁期」展開 市民應作風險評估 莫盲信坊間資訊

民安隊除了提供攀山救援服務的山嶺搜救中隊外,亦會安排其他隊員定期在周末及公眾假期在主要的遠足徑及熱門的行山路線,例如麥理浩徑西灣段,港島的龍脊等地,進行巡邏,以協助行山人士。據悉,基於天氣炎熱,考慮周全考慮,民安隊將自本月(6月)至8月期間將暫停遠足徑巡邏(俗稱「休漁期」),但會維持攀山救援服務、山嶺安全推廣及其他工作。在炎熱的天氣及即將來臨的雨季下,市民應小心評估自身的狀況及天氣情況,才決定是否行山及到那裡行山,切忌以為「求救容易」,輕視路線規劃及風險評估,並應在沿途使用合適的工具,如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紀錄行山位置,若不幸發生意外,亦將大大減少搜救所需時間。

民安隊是一支多元化的部隊,除山嶺搜救外,更要執行人群管理、颱風水災救援等工作。圖為示範救援技術後的合照。

雖然,目前漁護署有在網上就本港四條遠足徑(港島徑、鳳凰徑、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及各主要行山徑提供基本資訊。但由於只提供基本資料如長度、難度、數據,卻沒有提供各路線所需經驗、裝備、及現場環境相片等詳盡資料,所以不少行山人士均傾向採用坊間資訊。但坊間資訊良莠不齊,而對不同路段難度及風險評級的標準不一。而近年出現了不少自稱「山系少女」、「山系男生」的文章,部分作者均非資深的行山者,若市民若誤信坊間傳聞,選擇不合適的裝備或評估,甚至「當行山係行街」,隨時令自己及同行者身陷險境。

漁護署應完善郊遊路線的資訊及推廣行山教育,減少行山意外的發生。

漁護署的網頁只提供簡單資料,與坊間包含現場實景圖文並茂的陳列方式相形見拙。

推廣安全綠色旅遊 「路非人行出來」 政府應加強監管

近年行山成為熱潮,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更提出要推廣綠色旅遊,據漁護署數字,2017年郊野公園遊客達1,300萬人。當中不少是參加各式各樣的旅行團,但政府卻未因應這種另類旅遊的「領隊」資格進行規管,增添了發生意外的機會。最著名的「行山團」意外發生在2003年,當年一名姓鄭領隊在網上組織「興趣行山團」挑戰「五星級難度」的大嶼山彌石散石澗摩天崖,有近一百人參加,部份人攀至近崖頂時,其中一名女團友跣腳跌倒。身旁另一女團友伸出援手時,急忙間自己卻失去重心,失足滾下五十多呎下的崖底石澗中,頭部撼向石塊重創。團友報警但卻無法下崖救援,直至消防員連同醫療隊到場展開救援。惟女事主被救起後證實已死亡。

行山意外有旺季,夏、秋兩季最多,香港夏天酷熱,行山容易患上熱病,例如中暑;至於秋天就多山賽,多人操山,所以人多亦代表意外會多。鍾醫生還提到幾個最常出動的意外黑點,例如毫不令人意外地有蚺蛇尖,但想不到竟有龍脊。(受訪者提供)

但意外並未促使政府加強規管,時至今天各種收費或不收費的行山活動在網上論壇如雨後春筍。但政府卻視而不見,發起人無需向政府註冊或持有任何如山藝或急救等資格,若不幸發生意外,責任誰屬定然無法釐清。不少網上「行山團」更屬高危活動,如沿海岸線「綑邊遊」和徒手攀岩等,若沒有合適的訓練或裝備根本與「搵命搏」無異。

事實上,本港有相關的山藝資格和訓練提供的,只是政府過去沒有進行推廣。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及其屬會有認證制度,並提供各種山藝、攀岩等課程及,其中部分課程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以山藝課程為例,基本分為一級、二級、及三級,每級均有列明修畢合格者具備能力進行的活動(詳見附圖)。另有助教及教練課程供有志發展行山相關事業的人士修讀。課程涵蓋基本的地圖閱讀、使用指南針到各種進階事項如夜行安全及露營等,能裝備好熱愛行山活動的人士安全進行郊外活動。長遠而言,政府必須規管行山團的「領隊」,規定他們必須取得急救及山藝資格,並向政府註冊成為「行山領隊」或「導遊」,才能減低事故的發生及嚴重性。

山藝證書制度明列各種等級描述。

旅遊業議會自今年初起推行「培訓項目資助計劃」,資助培訓機構開辦培訓活動,包括綠色旅遊的培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