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房屋長期不足 「佛系」青年上樓無望 政府勿再縮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資助房屋不足,誰最受影響?有團體昨日發表調查報告,顯示18歲至25歲的受訪者中,有六成有意申請公屋,更有超過七成人表示有意購買居屋。另一邊廂,有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前日質詢特首,可否將公私營比例調整至七三比以舒緩本港公營房屋短缺的問題。特首回應質詢時指,如果調撥土地增建公營房屋,私樓供應便會減少,而一旦出現私樓供應斷層,有意置業的人士便會感到不滿。特首將分配問題包裝轉化為供應問題,不僅無助梳理問題,更會製造不必要的對立。

公屋聯會及新論壇發布調查結果。(黃偉倫攝)

政府2017年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設下2018/19至2027/28十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而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設為60:40,即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則為18萬個。翻查2018/19年度賣地計劃,2017/18年度私人房屋土地總供應量約可提供25,500個私人單位,超出該年度私人房屋土地供應目標7,500個單位。反觀公營房屋供應,據現時政府掌握的土地數量,公營房屋卻尚欠可建4.3萬個單位的建屋土地。

政府掌握土地供應的生殺大權,土地供應能否達標只是重心擺在哪裏以及有否決心的問題。上個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報章撰文,借「茶客」之口指出,土地大辯論的結果一定是鏟平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呼聲大,如果「林鄭一聲令下,鏟高球場,她的民望立即登天,之後她要什麼地便取什麼地,誰可以阻攔!」事實上,民間已經提出不少替代方案處置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如果真的以公共利益為依歸,便應該手起刀落,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

曾鈺成撰文指,土地大辯論的結果,一定是支持剷平粉嶺高爾夫球場的聲音更大;又認為「林鄭一聲令下,剷高球場,她的民望立即登天,之後她要甚麼地便取甚麼地,誰可以阻攔!」(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除了高球場這一案例,《香港01》記者曾梳理憲報發現,自1997年至2017年期間,政府合共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169次;而今土地大辯論已經展開,政府卻一直拒絕運用該條例。

更根本的是,如果政府總是不肯觸碰分配的痼疾,縱有再多的土地供應,也無法令市民大眾安居樂業。總而言之,政府若不落力處理,最後只能落得兩頭不到岸的結果:既無法消化公屋輪候隊伍,又無法解決樓價長期脫離收入水平的問題。

有瓦遮頭的訴求不分世代的差異,但上樓的問題在青年群體間尤其嚴重。早前公屋聯會和新論壇的調查顯示,有近半的年輕受訪者有置業需求,其中,最多人表示想置業的原因是「結婚需要」,其次才是「改善居住環境」。至於申請公屋的意欲,也是越年輕的受訪群體越傾向申請公屋及居屋。新論壇理事陳偉強更表示,曾聽聞有年輕人因想排上公屋而拒絕加薪,事情令人感到悲哀。

+6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青年》,青年工作人口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是10,750 元,這解釋了為什麼香港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與父母一起居住。有研究曾對1000名18至35歲的本地年輕人進行調查,當中就有三分一受訪者明確表示希望與父母分開居住,更有三分二的受訪者表示無力承擔在其他地方居住的費用。在居住這件事上,「龜縮」與「佛系」,似乎是這些青年無可避免的「選擇」。

要解決青年蝸居、屈居乃至於流離失所,政府必須大量增建公屋、居屋;與此同時,政府也應以市民的需要為大原則,為青年提供足夠的可負擔青年宿舍作為過渡。政府切勿在房屋及土地問題上再轉移視線,否則,青年的不安與躁動、絕望與迷惘將成為政府揮之不去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