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交匯處空氣差 堪比大型毒氣室 公共交通電動化不可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有區議員到公共運輸交匯處進行空氣質素測試,發現空氣未如理想。由於公共運輸交匯處分別由不同政府部門和承辦商管理,權責分散,無人牽頭解決問題,民政署應發揮協調角色,聯絡各部門合力改善空氣質素。不過,長遠而言,都須靠「源頭減廢」着手,推動電動交通公具,減低碳排放。

西貢區區議員何民傑日前到六個公共運輸交匯處抽樣檢測空氣質素,發現PM2.5濃度和二氧化碳標準都強差人意。其中PM2.5濃度最高的是海怡半島公共運輸交匯處,指數高達「51」,超出世衛要求(「10」)逾四倍;其次是藍田公共運輸交匯處,其PM2.5濃度是「50」。

有區議員早前到6個交通公共交匯處進行調查,發現空氣質素強差人意。(何民傑提供)
+9

多個政府部門共同管理 責任誰負?

何民傑續指,多年來接獲無數居民投訴候車環境惡劣,但因公共運輸交匯處由多個部門共同負責,無人牽頭解決問題。的確,現時公共運輸交匯處分別由不同政府部門負責管理,權責分散,運輸署處理交通問題、路政署負責路面劃線工作、機電工程署負責抽風系統等工程,但說到空氣質素問題,環保署責無旁貸。然而,交通路線規劃、抽風等看似「瑣碎」的問題都會直接影響空氣質素,各部門不會主動「認投」去解決問題,環保署更懶理某些區域的空氣問題;若政府將公共運輸交匯處外判予承辦商管理,問題又會變得更複雜,承辦商有責任確保空氣質素標合標準,但又沒有權逼使政府不同部門採取措施,情況處於兩難狀態。

理論上,民政署應發揮中間人、協調、統籌的角色,促請各部門合力解決問題。民政事務總署在港、九、新界18區都設有辦事處,旨於「通過地區管理委員會,統籌地區上的各項政府服務以及公共設施計劃的推展工作」,民政署往往被視為主責當區大小事務的部門。民政署署長職位所屬的職級不高於其他署長(如路政署、運輸署),各「署」都是政策局下的分部,大家「咁高咁大」,故民政署的實際「話語權」並不大,令其未能有效發揮統籌的角色,而其他部門也未必會「聽命」於民政署的安排。

愈來愈多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在建築物下,造成一個幾乎密不透風的環境,令候車變成更壞的體驗。(呂嘉麗攝)

儘管如此,政府也不應對問題視若無睹,過去,市民對政出多門的問題可謂司空見慣,申訴專員公署亦就此多番批評政府,更拍攝短片宣傳「推卸無理 申訴有道」的訊息。政府應訂立政策,統整各個部門解決問題,保障市民健康。

民政署在此事上亦有做得不足之處。雖然空氣質素不屬民政署管轄範圍之一,但畢竟公共運輸交匯處惡劣的候車環境會影響為數不少的居民,已成為整個社區的問題,民政署應正視問題,更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

發展電動公共交通欠時間表 須急起直追

要有效改善公共運輸交匯處的空氣質素,必須靠各部門的合作;與此同時,政府亦須推動公共交通工具電動化為「源頭減廢」政策。去年,政府公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但當中的「智慧出行」部分(即有關交通、運輸)並沒有提及任何減廢政策,極其量只設多功能燈柱,監控運輸,收集路面數據,包括空氣質素數據。

港府近年矢志發展智慧城市,惟本港現時並非每間運輸機構皆有提供數據。(資料圖片)
+6

立法會文件顯示,香港路邊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是商用車輛包括公共交通車輛和貨車等,其排放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約95%。以電動車代替燃油車是大勢所趨,可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亦是「源頭減廢」可行方法之一,但現時政府推廣電動車的力度不足,遑論公共工通工具電動化。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取消豁免電動車(包括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被批是香港環保進程中的一個大倒退,可見香港電動車發展裹足不前的原因,在於政府不重視電動車發展。

其實,政府早於2010年宣布以使用「零排放巴士」為最終目標,但卻沒有訂下時間表。截至2017年,七年間全港專營電動巴士只有36輛,佔整體巴士不足1%;政府在2009至2010年《施政報告》中稱,香港要成為亞洲區內最廣泛使用電動車的地區之一,但時至今天,香港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而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在去年八月已成為全球首個全電動巴士城市,去年的電動巴士總數已達1.5萬架,當地政府亦訂立了2020年落實出租車全電動化的目標。由此可見,港府在發展電動巴士、電動車等無心無力,必須急起直追,首要的就是訂立時間表,逐步落實政策,以達使用零排放巴士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