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基層醫療理念正確 改革仍有兩大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8年施政報告延續之前的醫療政策,重點發展基層醫療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並改善整體公營醫療服務。推廣基層醫療方向固然正確,但現階段醫療人手仍然緊張,政府亦須留意培訓相關領域的醫療人手。其實,本地醫療的兩大問題仍在於人手與資金兩方面。一方面,施政報告確定了持續增加本地醫療學額的政策方向,非常值得肯定;不過,短期人手仍然緊張,政府可考慮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而另一方面,政府繼續推廣自願醫保,以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轉到私人醫療系統。但現時自願醫保卻欠缺吸引力,要達到預期目的,政府須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

(資料圖片)

始終還是人手問題

政府去年施政報告已大量着墨推動基層醫療,以減輕現時公立醫院的負擔。的確,基層醫療如果設計得宜,可以為病人提供初步的醫療護理,避免病人不論大小事都到醫院求醫。發展基層醫療受各界支持,然而,家庭醫生、社區醫療中心等基層醫療服務雖能「幫輕」醫院,但其本身也需要大量醫療人手。香港醫療人手嚴重不足,要做好基層醫療,得先加強人才培訓。

完善的家庭醫生網絡乃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可減少病人到公院求診的次數。不過,香港的醫生人數長期不足,每一千人當中,只有1.91名醫生,遠低於先進地區水平。現時每年醫科生數目亦只有470人(明年將增至530人),依此培訓速度,要令醫生人數升至每千人2.5名醫生,也要十數年時間。在人手極度緊張之下,要發展基層醫療仍然困難重重。

以家庭醫生為例,現時每年只有約不足30多名醫科生(不足10%)分配到家庭醫學的培訓。按香港家庭醫學院院長陳銘偉按內地1,000名市民中有0.5名家庭醫生的比例估計,香港每年得培訓100名家庭醫生才能追上需求。然而,香港醫科生早已供不應求,調撥更多名額予家庭醫學,那將會令醫院醫生的供應更為吃緊。故此,假如不大幅增加醫科生總數,根本不可能提高家庭醫生的培訓名額。

政府推動基層醫療的另一大方向是發展以護士主理的社區醫療中心,為長期病患者及老人等較有需要的人提供基層護理,將有需要的病人轉介醫院專科。不過,要建立有效的社區醫療中心網絡,便需要為數不少有經驗的社區護士。以社康護士為例,他們主要為長期病患者提供支援,進行家訪協助病人提升自我照顧能力,並且為病人作健康評估,其工作與基層醫療有密切關係。但2016至17年度,醫管局各聯網只有482名社康護士,未必能應付大規劃發展基層醫療。故此,政府在發展基層醫療時,亦須同時考慮如何增加相關人手的培訓。

社區醫生,是基層醫療的第一道關口。(張浩維攝)

人手與資金仍是結構問題

發展基層醫療是正確方向,但本港醫療體系仍有重要的結構問題須政府進行深層改革。其一是香港現時醫療人手仍嚴重欠缺,要改善公院、以至於整體醫療質素,我們需要更多醫生及醫療專業人員。正如之前所述,本港醫生市民比例遠低於其他先進地區。2018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及會在在2019/20至2021/22年度教資會三年期內,每年合共增加超過150個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醫療學額(包括60個醫科、60個護理、8個牙科、20個物理治療學及5個視光學),由約1 780個增至約1 930個。

施政報告肯定持續增加本地醫科及醫療專業學額的方向,令人鼓舞,值得肯定。增加學額固然是長遠「自給自足」的好方法,不過同時,培訓醫生需時,政府亦應該考慮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放寬某些有質素外地醫科院校畢業生來港執業的限制,免除或簡化其考核程序。此舉既可減緩短期人手壓力,長遠而言亦是吸引人才來港的政策。本地培訓、放寬外地醫生來港限制內外雙管齊下,有望更完善改善醫療人手問題,對減低公院壓力亦有一定幫助。

此外,資金仍是香港醫療問題的核心,必須有更全盤的改革方向,才能突破現有的問題。施政報告雖有提及預留資金作醫療硬件發展,但卻未有着墨於醫療經常開支。醫療開支愈來愈高,近年政府的醫療撥款持續增加,2018/19年財政預算案中,醫療衛生支出已佔政府財政支出約14%(780億/5,579億),經常支出的19.2%(4,065億)。增加公共開支應對持續增加的醫療費,將對公共財政產生一定壓力,將來可能要考慮增加稅收或其他收入,以免影響其他公共服務。

施政報告亦有提及推廣自願醫保,鼓勵有能力的市民購買醫保產品,減輕公共醫療負擔。將較有能力的市民分流至私人醫療,是有效減輕公共醫療財政負擔的方法。不過現時自願醫保計劃方案並不吸引,例如其收費偏高,平均保費可高達4,800元。連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簡報亦認為「若要達致在3年內吸引150萬人參與自願醫保的政策目標,甚具挑戰性」。可見,政府要有效利用自願醫保,便須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

總結而言,施政報告有關於醫療的政策方向回應了現時一些重要的醫療議題,值得肯定。不過醫療問題在人手與資金方向將來亦有較大挑戰,政府在思考醫療改革時,應有更長遠的計劃。

【自願醫保】購買自願醫保的納稅人可獲扣稅,每人扣減上限為8,000元,保證續保至100歲、不設終身可獲保障總額上限。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則預計,計劃每年平均保費為4,800元,按年齡會有所增加。不過由於高風險池問題至今未有共識,是次計劃亦無設立,所以已有疾病繼續沒有保障。(資料圖片)

參考文章:醫療保險難分流公院壓力 改革必須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