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廣東省建「香港村」 民建聯勿賣香港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建聯在本年三月的人大政協會議提出,在廣東省市政府建設「香港村」,還爭取豁免限購令和內地稅制要求。此舉如同輸出香港的房屋和社會保障問題,卸責之餘,又難為鄰市政府添壓。民建聯應投放精神於推動香港遷移棕地作業,說服鄉事團體交出丁權,騰出用地興建公屋和安老設施。更重要的是,香港政府萬萬不能採納該等意見。

李慧琼指民建聯會全力爭取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全面落實港人港稅及國民待遇。(資料圖片)

粵港人流頻繁 樂見惠民措施

粵港澳大灣區鼓勵區內人民、貨物、資金和資訊流動,打破地理障礙,推進經濟。剛公布的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深養老服務合作,方便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民建聯繼去年後,再於今年的人大政協會議提出在珠海、中山及惠州等市,建設公私合營的港人社區。港人在這社區不受限購和個人所得稅政策影響,還有充足的配套及休閒設施。民建聯還建議,視乎情況提供財政補助。

誠然,兩地人流往來頻繁,北上工作、安老者不乏其人。港府估算,在2017年年底,約有53萬港人留在廣東省。五十多萬人口實在不少,中港雙方如能提供更多支援,有助居民適應當地生活,值得支持。港府開設駐粵辦事處,推出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以及內地政府設立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等,都是惠民措施。

或許民建聯認為,與其港人分散居住,不如集合港人在特定地點生活,增設配套及港式管理和稅制,進一步減少生活問題。然而,這種思維呈現三種壞處。

葉國謙表示,必定是公私合營,但特區必須在「香港村」推出政策,否則與港商單獨投資無異,他相信特首林鄭月娥亦感興趣。(彭毅詩攝)

建「香港村」 現三大壞處

第一,這種做法反而阻礙居民融入當地社區。若果港人社區配套不周,居民就會投訴。假設港人社區完善無比,居民身處其中,毋須與社區接觸,那就是劃地自安/自牢,違背兩地人民促進交流的主張。

第二,對各市政府來說,為何要厚待香港人,給予特殊待遇?地方政府可以為吸引行業精英或者外來資金,度身訂造稅務和生活的優惠,政府期望長遠經濟利益抵銷目下的付出。的確,前海、珠海等城市,現已補貼人才稅負或退稅,但沒有針對整體居民的來源地。民建聯口中的香港居民,大抵只是小康出身,甚或草根階層,實難以提供誘因,讓市政府同意只收港稅。

順帶一提,近日民建聯以及部分商界提出大灣區「港人港稅」,也是類似套路。固然,內地利得率和入息稅稅率較香港高得很,或會阻礙港人落腳大灣區,但要求區內各市政府讓利,未免強人所難。

根據深圳市財政委員會文件,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規劃產業發展需要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針對前海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若已納稅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15%部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香港工商專業聯盟會提出在「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的內地城市,興建「香港城」。(林若勤攝)

第三,這會加深懷疑者對大灣區的疑慮。坊間早有聲音指大灣區會掏空香港人才和資金,此建議無疑成為懷疑者指控人口挪移的另一「罪證」,無助挽回他們支持。

根據民建聯引述,內地政府對於港人社區的建議似乎不甚興趣,有關當局只回應「會考慮解決香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的住房問題,並完善相關的發展配套政策......,密切港澳和內地的交通聯繫」。

值得注意的是,與民建聯關係甚深的時事評論員阮紀宏,在去年十月曾經撰文,批評民建聯和工聯會此建議,直斥「香港人在內地搞特殊化,內地人看在眼裏,是否會恨在心頭不說,如果要服從政治大局,他們還是會容忍的,但是否合適,值得商榷」。那是否說,前輩的話,黨員聽不入耳,一意孤行?

特殊待遇添粵港矛盾 香港勿輸出住屋問題

過往香港政府及領袖不止一次提議內地興建港人社區,由港府在2013年開始研究在南沙籌建「香港園」,到港鐵主席馬時亨去年建議籌建高鐵連接南沙和佛山的「香港城」。「01觀點」一再強調,政府應致力讓香港人安身立命,首要設法覓地建屋,廣建廉宜居所。

在過往,政府可以在舊公屋土地興建公屋而非私樓,推出更多壓抑樓價措施,善用收回土地條例中止地產商囤積土地,未來則包括全面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重劃棕土,收回丁權。政府亦早可改善市民的醫療和福利待遇,可惜政府錯失多個時機,積累種種房屋和社會問題,致使港人萌生去意。

民建聯一向批評政府沒有盡力解決生活困境,但必須慎思解決之道。它是香港最大政黨,實應具備最大力量向原居民、高球場營辦者及高球愛好者曉以大義,支持騰出土地建屋,而非一味輸出問題,徒添粵港矛盾,淪為大灣區大業的「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