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不可取 醫生須與大眾同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透過輸入更多海外醫生以解燃眉之急,早已成為主流共識。然而,負責審批的醫委會上周討論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安排時,竟然否決了全部四個方案,輿論譁然。醫委會的決定向醫生利益傾斜,坐實了「保護主義」等指控,理應受到譴責。
與此同時,我們喜見部分業界「異見人士」站出來,批評醫委會罔顧病人福祉。事實上,香港從來不缺有社會責任感的醫生,他們應該積極發聲,以實際行動向社會表明,他們與普羅大眾站在同一陣線。

就在表決結果「出爐」後,佘達明、蔡堅等委員紛紛「解畫」,可惜給人貓哭老鼠的感覺。其中蔡堅在亮相電視台節目時,仍以「投票機制有問題」為由辯駁;此外,他聲言不相信輸入海外醫生這一做法會有成效,「我願意輸賭,如果超過10個返嚟(香港),輸乜都得。」可惜,在公眾眼中,上述解釋根本蒼白無力:即使投票機制真的不理想,也不足以解釋為何四個方案都是反對票多於贊成票;而退一萬步,就算來港的海外醫生不多,亦不失為舒緩前線壓力的短期措施,多幾雙手,總比少幾雙手好。

蔡堅聲言不相信輸入海外醫生這一做法會有成效。(資料圖片)

01觀點」早已批評,今次表決結果,強化了外界對香港醫生專業團體長久以來的批評——死抱保護主義。醫委會否決放寬海外醫生實習一事說明,它與社會嚴重脫節。縱然在純粹醫療的層面,我們不應隨便質疑醫生的專業判斷,但假如業界以「專業」為名,行自我保護之實,甚至連不是他們專業範圍的醫療政策發展,以及公共服務管理都受到他們操縱,那便會犧牲社會整體福祉。

當然,醫學界並非鐵板一塊。相比與民意作對的醫委會,剛剛成立的「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明顯好得多。它在聲明中表示,公立醫院服務水深火熱,臨床部門人手捉襟見肘,個別部門因為人手不足,服務面臨崩潰,而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能吸引更多海外專科醫生回流。這個立場與部分業界人士的自私自利形成鮮明對比。站在維護公眾特別是病人福祉的角度而言,我們同意協會所指,醫委會不應把醫生置於市民的對立面上,而當時投下反對票的委員,亦應主動解釋理據,不應蒙混過關。

「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由瑪嘉烈醫院現任副行政總監羅振邦醫生(右一)擔任主席。(資料圖片)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千瘡百孔,亟須修補,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引入海外醫生雖非治本之道,卻不失為短期良方。與其一次又一次地重蹈流感高峰期醫護人手不足的覆轍,何不勇敢踏出第一步,先解決燃眉之急?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痛批醫委會,證明業界也有深明大義之人,我們希望更多醫生能夠加入這個行列,摒棄狹隘的業界利益,維護廣闊的社會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