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雋熱賣】若不訂最低居住面積 龍床盤勢遍地開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屯門菁雋去年底首輪開售,因為開價過高,73伙只賣出兩伙,慘淡收場。七月初劈價再推三百多個單位,包括被譏諷為「龍床盤」的實用面積 128 平方呎單位,旋即幾乎售罄,藝人麥明詩亦陪同家人購買。
這證明,只要調低樓價,總會有人洽購納米單位。發展商見到銷售策略成功,亦有盈利,很可能會有樣學樣,不斷試探面積下限。為了保護居住質素和尊嚴,杜絕樓市歪風,政府必須建立最低居住面積,繼而發展居住面積合宜的資助房屋,與私人市場競爭。

其實,單就菁雋的發展經歷,就能見證近年樓市瘋狂。原發展商俊和發展在2014年投得地皮,價值只是2.3億元,每平方呎樓面地價為1,530元。地皮規定最少興建140個單位,坊間預期最終單位量相差不遠,最終竟規劃出多一倍半的單位,當中包括128平方呎的單位,只及一個私家車位。當撇除牆身等結構後,可用面積相信更小,只有90或百餘平方呎。發展商代表當時戲言皇帝睡覺只需一張床,故被謔稱「龍床盤」。

現發展商之一陞域集團在2017年以12億元購入全幢物業業權,一度有意改成高端老人院項目。在2018年5月,再有企業以26.2億元購入樓盤部分權益。經過轉手及入股後,發展商要再牟利就往往會調高呎價。

發展商最近為了推盤促銷,又減價又打折,但單位平均呎價仍至少1.3萬元,絕不便宜。麥明詩在回覆記者查詢時,直言「上車好困難,要一步一步嚟,會繼續努力工作」。的確,若只靠工作儲蓄置業,起初就只能購入小單位。

政府平抑樓市 不是做太多而是做太少

地產界別總會推搪,指納米樓有價有市,主因是遷就按揭成數限制,若買家要高銀行按揭成數上會,就只能購買最高400萬元的單位。發展商顧及銷情,唯有將貨就價,縮減單位面積,壓低總樓價。第二,政府推出多項樓市辣招,迫使投機者由買賣中上價盤到買賣中下價盤。第三,在樓價飆升之際,不少人不夠錢買樓,只能租樓,小單位的租值較低,較易負擔,從而吸引投資者買樓放租。

以上說法並非全錯,但問題不是政府的辣招有誤,而是政府只靠辣招,糾正樓市不力。正如「01觀點」多次提出,辣招只能調控短期樓市炒賣,香港缺乏物業增值稅,不能壓抑中長期投資者透過物業累積資本的意欲。若果沒有辣招,樓價將會更高。再者,政府一直不肯為私樓訂立最低居住面積,縱容發展商興建難以容身的單位,為牟利犧牲住客居住質素。菁雋「龍床盤」絕非孤例,深水埗AVA 228的最小單位只有129平方呎。2017、2018年實用面積少於215平方呎的私人住宅,分別高達691及571伙。若再無最低居住面積標準,納米盤只會愈來愈多。

訂最低居住面積、成本價賣居屋 與私樓競爭

政府為房委會單位訂下最低居住面積,下限為人均7平方米,約70平方呎。而近年新建公屋的一/二人單位面積最少為14平方米,約140平方呎,即是說一人單位亦有約140平方呎空間。實際上,房委會估算,截至2018年3月,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數為145平方呎。這個面積已經不算寬裕,但總算有個標準。政府應該推而廣之,規限所有新建私人單位的最低居住面積,並以二人單位作標準。

更進一步,政府必須興建更多實而不華的資助房屋,除了按負擔能力外,更要以平均成本價出售,降低樓價。政府從面積及價格着手,與私人樓宇競爭,逐步拉高整體新樓的居住面積。

發展商食髓知味,納米盤遂愈建愈多,但存在不代表有理,只是政府不作為之果。人的需要絕對不只一張床,狹小的住屋空間,必定傷害身心健康,積累怨氣。政府經常說,房屋是社會積怨之本,只是藉眼前爭議爆發。順着這個思路,政府就必須大刀闊斧,為港人營造合理居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