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證市民光譜質變 建制派應認清責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修例風波爆發,不少市民萌生政治意識,過往自稱中間派及無政治取向者均走向更鮮明的政治光譜,自稱本土派或泛民主派的市民多了,惟自稱建制派者的數目不升反跌。如此景象,意味着市民對過往的社經政治現況感到不滿,作為執政、施政陣營的港府及建制政黨,必須再三反省其角色。

社會政治光譜「洗牌」源自對建制不滿

一場修例風波,為港人的政治光譜帶來顯着的質變。據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電話調查數字顯示,在2019年的5月至10月間,自稱中間派與無政治傾向的受訪者由約25%及約23%減至約18%及約16%。自稱工商派、建制派及親中派等的建制支持者數字有所微跌時,自稱本土派、激進民主派及溫和民主派市民的數字顯着上升。可見自修例風波後,市民的政治光譜愈見鮮明,更有理由相信不少從前自稱中立、無政治取向的市民,現已加入泛民主派的陣營。

更多市民不再中立,但政治取向「染黃」卻不「染藍」,固然與對目前制度及建制領袖不滿有關。港府不理民意粗暴修例,一手促成整場政治風暴,其後處理、平息民怨不力,更是令社會衝突曠日持久、社會撕裂至難以修復的主因,市民對港府的不信任,足見於諸位高官屢創新低的民望數字上。更甚者,港府於近月顯示的傲慢及無能,更促使市民開始質疑整個制度與及其背後的運作板塊,將過往種種社經政治問題、甚至深層次矛盾連結起來,中立、無立場者自然萌生渴望改變建制的念頭。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接受《香港01》訪問時亦指出,不少商界人士和中間派因不滿政府而一度成為「淺黃」。

田北俊認為,若泛民在立會選舉中贏得多於三十個議席,與建制派距離拉近,屆時政府一定接納更多泛民議員的意見。(高仲明攝)

市民對「建制」感到憤恨,一眾被譏為保皇派的建制政黨自然難辭其咎。政府之所以可以無視民意立法修例,正因建制議員甘在立法會作橡皮圖章,政府只要「數夠票」即可。近日立法會議員石禮謙接受訪問,直言不諱稱自己個人反對修例逃犯條例,惟自己作為政府的「士兵」,必須聽將軍命令行事。但議員作為市民的代議士,卻甘願放棄獨立思考,這正是市民不滿目前制度結構的關鍵之一。

另外,即使在社區民生層面,建制政黨的無能亦是輕易而見的。過去區選欠缺競爭,有不少「白區」出現自動當選的情況,不少建制派區議員更可藉此長期盤踞高位,尸位素餐。無心服務市民的區議員屢見不鮮。更甚者,建制區議員能否充分代表居民意願成疑,諸如去年元朗決議興建被批天價行人天橋,該地區工程雖獲廣泛批評,故最後元朗區議會一眾建制議員護航下成功通過。過往政治中立、無取向者或許並非察覺、關注這些地區議題,但當修例風波激發市民萌生政治意識,建制政黨這些工作往績自然會催化市民「染黃」。

回歸制度 各界須保持理性

在修例風波後選民登記數字錄得新高,更有不同政治素人奮起出戰區選,使本屆區選史無前例出現無自動當選的情況出現,正好說明不少市民在告別中立後,踏出尋求在制度上帶來改變的首步。而區選在即,不少論者均預測民主陣營將像2003年區選般取得不俗戰績,勢打破建制派多年壟斷區議會的情況,這正好教訓建制政黨社會形勢千變萬化,其既得利益終有受到挑戰的一天,建制派必須汲取6月以來的種種教訓,及早洗心革面,改善議政質素。

本屆區議會選舉將在11月24日舉行。(資料圖片)

不過,民調數字同樣指出,更多市民自稱本土派及激進民主派,當中不少人並不認同和平非暴力的原則,教人擔憂社會對武力使用的接受程度愈見增加。更甚者,可料有不少「深黃」人士或會對制度失去信心,社會最近有聲音關注有示威者或會干擾區選進行,有關說法值得擔心。選舉始為最和平、理性的制度,讓公眾表態、甚至參與政治,示威者必須保持冷靜、理性,並將其不滿、憤火以選票表達,千萬不可直接干擾、甚至破壞選舉進行。同時政府亦不應貿然決定延遲區選,以免破壞制度及挑動社會情緒。

經歷近五個月的街頭衝突,香港人不論是「黃」是「藍」,都應該認清怎樣才能帶來社會改變——不是暴力,而是政治協商。正如田北俊在訪問中所言:「無論支持黃營或藍營,你的聲音也可以進入制度,區議會結構改變將影響立法會直選及五個『超區』議席,積累起來,聲音就會大好多。」而不論是建制派抑或泛民,他們應該有所擔當,改變以往一味支持或全盤反對的作風,真正帶領社會展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