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更多的吳基培及艾宏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示威者發起、試圖癱瘓交通的「大三罷」持續第二日,大學校園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香港中文大學外,黑衣人欲向吐露港公路投擲雜物;鄰近香港大學的薄扶林道,亦成為示威者目標。

周二(11月12日)早上,示威者在香港大學校園用膠櫈、雪榚筒等堵塞扶手電梯,用大量雜物阻塞通往平台的出入口,並以噴漆在地下寫上字句。示威者更在通往港鐵站的天橋上,向下面的薄扶林道投擲雜物,幾乎擊中駕駛者。港大理學院院長艾宏思(Matthew Evans)到場,在天橋上主動跟學生傾談,邀請學生回到校園內對話,並呼籲他們避免跟警員起衝突。縱然艾宏思的好意不得要領,但他仍然表示,那些是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希望能幫忙化解衝突。

至於香港中文大學,因應前一天有人嘗試在二號橋向吐露港公路投物,警方亦派員駐守不屬於大學範圍的二號橋。示威者則以龍門架和水馬等築起路障,與在外戒備的防暴警察相距僅數十米,氣氛多次緊張。午後,中大副校長吳基培和吳樹培到場,呼籲示威者勿行近二號橋,提醒學生小心安全。在場人士質問中大邊界、二號橋口的更亭能否由中大保安駐守等,吳基培多次重申會負責溝通,希望學生保持克制。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在當前二元對立、情緒高亢的社會,無論是港大理學院院長還是中大副校長,他們充當「和事佬」的工作成效不彰,實為預料之內。中大談判下午破裂後,警方更一度進入校園範圍,拘捕多名示威者。但正因為幾名師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困在情緒中的雙方剖出第三條溝通的道路,便顯出他們對社會之承擔。

五個月來,社會累積太多暴戾情緒,尤其是示威者和前線警員。這些情緒往往容易讓人失控,更令人以為立場非黑即白,容不下任何溝通及和解。結果,許多「和理非」眼看示威者由在牆上塗鴉,遍地文宣,到後來到處砸壞東西,他們都未不願意挺身相勸,與他們一同尋求其他出路。另邊廂,所謂之「藍絲」則只着看暴力行徑,一味地抨擊,完全無補於事。

在雙方劍拔弩張、衝突一觸即發之時,處在社會兩極中間的我們,更應該像艾宏思、吳樹培和吳基培他們般,不怕走到風眼位置,傾聽高亢情緒下的傾訴,甚至嘗試幫助雙方溝通。沒有人願意看見示威者訴諸暴力,也沒有人希望警察不當使用武力,但五個月來的謾罵已證明這無濟於事。只有我們拿出勇氣,站出來勸服雙方回歸理性,才有可能令多一個人放棄暴力。

民怨宜疏不易堵

社會撕裂如斯,政府責無旁貸。然而,特首林鄭月娥除了譴責暴力外,似乎沒有具體措施消弭民怨、化解分歧,其語氣及態度甚至被認為激化民憤,令矛盾和對立更加嚴重。她若然以為這樣就能帶領社會重回正軌,只怕是緣木求魚。而社會的大多數人,不論立場是「黃絲」或「藍絲」,我們與其每天在社交網絡蒐集對方的暴力鐵證,激化情緒,是否更應該幫助社會降噪,嘗試尋求可行的平衡點?

中大校長段崇智原本與學生關係欠佳,但後來與學生閉門會談及真誠交流後,雙方關係迅速改善,建立互信,足見傾聽和溝通的力量。在「大三罷」的第二天,三名大學師長踏出了他們的第一步,社會上一直沉默的政治領袖和「和理非」,何時才願意挺身而出,尋找激烈情緒掩蓋下的真實聲音,而非只是靜觀其變、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