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易帥 「聯絡」泛民正當其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履新後,各界寄望這個中央駐港機構在他領導下,真正「聯絡」內地與香港。目前為止,他已會見特首林鄭月娥、兩位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前特首董建華、梁振英,以及深圳市和廣東省領導人,他接下來會如何同本港政界人士互動,惹人關注。如果說與建制陣營接觸比較容易,那麼與政界另一持份者——泛民主派——聯絡,則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後者近年遭受政治民粹綁架,視與中聯辦接觸為畏途,擔心受到激進選民懲罰。這個情況是不理想的,因為欠缺溝通只會令分歧難以收窄,導致陸港兩地在連場政治運動牽扯下更加離心離德。

我們相信大部分泛民人士都有着強烈的國家認同,只因在意識形態上深受英美自由民主理念影響,對內地體制缺乏信任,導致他們與中央發生政治衝突。縱然如此,泛民與中聯辦之間也曾有過務實妥協的時候。2010年政改方案得以通過,便是源於何俊仁、張文光、劉慧卿三名當時的民主黨核心成員走進中聯辦。正因那次務實接觸,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席和由全港選民投票選出的「超級區議會」議席分別增加五席,民意機構的「民主成分」增加。

當年政改是回歸以來唯一成功的一次,可惜民主黨卻沒有贏得讚譽,反而換來「賣港」罵名。此後,民主黨不敢放開顧忌與中聯辦或中央溝通,逐漸受政治民粹左右「隨波逐流」。政制發展在2010年後再無佳作,社會亦因「佔中」、反修例運動而嚴重撕裂,反映政治激進主義的局限性。與此同時,許多人又忘記了自己正在享受理性務實的政治妥協的成果──許多在反修例運動中冒起、成功晉身區議會的「政治素人」,正在樂此不疲地協調角逐立法會「超級區議會」議席,不也是追認了當年的政治談判成果?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妥協不是投降主義,更不是廉價的「賣港」指責。香港目前陷入「黃vs藍」二元對抗之中,社會撕裂亟待修補。對民主黨而言,當年走入中聯辦本身理應成為雙方長期合作鋪路,但卻不幸變成絆腳石,這是非常可惜的。民主黨作為主流政黨,必須展現勇氣,協助香港撥亂反正,引領市民參與具建設性的政治對話,而非反過來被政治民粹挾持。如果溝通之門繼續緊鎖,大家就只能在政治僵局中蹉跎。

當然,溝通不可能是單方面的。中聯辦其中一大職責是「聯繫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聯絡」包括「統戰」,其真諦在於爭取更多人擁護「一國兩制」。大部分泛民政客和市民都不支持「港獨」,因此不是中央「鬥爭」的對象,中聯辦理應與他們建立聯繫。

在過往一段時間,中聯辦一味「聯絡」建制派和超級富豪,對批評者則動輒以「敵我」思維視之,擴大而非消除矛盾。新年伊始,中央委任駱惠寧執掌中聯辦,顯然希望藉着人事上的變動,帶動作風上的變動,希望他能夠更進一步,相機與泛民互動。只有當中聯辦和包括泛民在內的香港各界有效「聯絡」,香港才可減少內耗,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