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前瞻】財政赤字因何而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16日)發表網誌,重申疫情衝擊本地經濟,預言財政赤字將會維持一段時間。文章一方面稱政府未來會注意理財可持續性、審慎增加經濟性開支,另一方面又指需要保持經濟增長動力、突破窒礙制約因素,從而確保公共財政穩定。

陳茂波網誌中頗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強調特區政府必須遵守《基本法》的「財政紀律」,次序甚至還放在「國際評級機構對香港公共財政的看法」之前,而這個「財政紀律」便是香港《基本法》第10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一段,比起所謂「量入為出」原則對特區政府財政預算的影響更為深遠。經濟周期波幅原本正常不過,《基本法》的這段文字根本不能視為硬性要求,豈料回歸以來港府官僚不思進取,強將表面條文看作金科玉律,才會出現去年那樣將824億「房屋儲備金」回撥至一般收入帳以回避赤字的財技,而不是務實地設法開源節流。

行政費用虛耗經常開支

儘管政府過往不時強調歷年都有加大開支投資社會,但事實上民間直接收到的資助金佔比卻是愈來愈低,更多款項是被投入在公務員個人薪酬、補貼開支、退休金、部門行政費用以及其他費用等經常開支項目之上。回歸之初,政府經常開支僅為資助金開支的1.3倍,然而近年這個數字已經到達1.5倍,可見政府開支大增主要源於它的行政費用。

行政費用虛耗開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年陳茂波宣佈預算案後決定「補漏拾遺」,向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元,結果這項計劃花在員工開支、辦事處租金等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行政費用的高達3.1億元,佔去總開支113億元的2.7%,比例遠高於2011年全民派6,000元時的0.5%,而且前者審批發放效率也比後者要低得多。

檢討收入長年不見成效

另一方面,與虛耗開支相對照的是,政府近年並未真正努力增加收入。回歸以來,香港政府收入總額佔本地生產總值份額一直維持在兩成左右,反觀世界其他國家許多這個數字都已超越三成,而對於構成六成以上本港政府收入的稅收,它佔本地生產總值份額更加是不足一成半,連處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末尾的墨西哥都比香港高。

從2000年稅基擴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到2013年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政府以往檢討收入的嘗試都未有明顯成果,箇中原因則是港府始終沉溺於「簡單低稅制」神話,懼怕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好處,不敢大刀闊斧改革稅制,透過開徵股息稅、資本增值稅或增加頂層利得稅、薪俸稅等方法增加政府收入,反而試圖用銷售稅等累退方式來擴闊稅基,引來社會反彈在所難免。

既然開源、節流均未成事,那麼出現財政赤字也就不奇怪了。香港政府自2004/05財政年度起至今,已經15年來未嘗發生入不敷支情況。受到去年社會運動與今年新冠肺炎的影響,帳面赤字已經無法單靠陳茂波熟稔的會計財技加以回避,可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這正好能提供一個讓政府以至社會上下檢討本港財政策略的契機,反思我們過去公共開支理財未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