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公民黨要告訴社會如何經濟轉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抗疫時刻,社會期望政府能夠送上及時雨,解市民、僱員及企業燃眉之急。公民黨的財政預算建議亦順勢要求全民派錢,一人萬元,加上失業、減薪津貼和稅務寬免。
香港需要一時甘露止渴,但社會要再次強壯,政黨便要協助解決深層次矛盾,啟動產業轉型,推動經濟公平。

由修例風波至新型肺炎,打工仔減薪、放無薪假、被裁員,商戶生意冰封,偏偏食物和日用品價錢愈來愈貴,家庭經濟愈見緊絀。公民黨提出的短期紓困建議,諸如「全民資助金」1萬元、政府物業帶頭減半租金等,亦是情理之中。如果政府全單照收,再計及過去數月推出的紓困措施,救市雖然動用過千億元,但,政府儲備在去年底仍有1.12萬億元,財政仍然穩固。

不乏進步建議

在紓困措施之外,觀乎公民黨作為中產精英色彩濃厚之政黨,其財政預算建議書亦內含不少進步主張,可見社會之貧懸不均、經濟不公實在已病入膏肓,人人皆見。例如在稅收方面,公民黨支持開徵資產增值稅、累進空置稅、引入累進差餉,均能促進分配正義;在扶貧福利方面,設全民退休保障和增撥照顧服務開支,由政府發揮社會保障的角色;在土地房屋方面,催促政府完成《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恢復土地拍賣,也能修正業已扭曲的市場。

然而,若說公民黨之倡議進步,又不完全中肯。例如資產增值稅,其只謂「研究開徵」,亦提及「針對非本地居民」,沒有明言對於憑炒樓致富的本地居民是否也應該以稅貢獻社會。又如在教育方面,公民黨倡議免除專上學生借貸利息,及增加資助學士學位,然眾所周知投資教育是投資未來,增加約20億元政府經常性開支以令八大免學費,便能釋放大學生生產力及刺激經濟結構革新。我們的政黨是否敢於想得更大、更遠?

香港需要產業改革

更重要的是,在整體的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公民黨似乎乏善可陳。其提出改革法制以推動共享經濟、協助營辦商設立5G基站、成立短片發展基金等,未免是零敲碎打,整體主張欠奉。面對嚴峻的貧富懸殊、社會受地產財團支配、產業空洞,香港亟需產業結構轉型,當中尤以創科產業發展為重。港企近年來在創新發展路上嚴重滯後,政府未能為有志在科研、互聯網等領域發展的企業提供合理的投資環境,導致香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長期流於空談。但其建議書的創科只如聊備一格,而且缺乏產業發展和人才培訓的方向。對於經濟轉型,其只有銀髮經濟、綠色經濟的總路線,亦欠缺仔細規劃。

其實,公民黨絕對有能力籌畫長遠方略。早於2009年,該黨發表「綠色新經濟」行動綱領,涵蓋抑壓碳排放,增加再生能源,綠色建築,建設綜合廢物處理設施,在新界建立新市鎮,清理棕地等。當時預算政府投資358億元,創造8.73萬職位。或許有人認為綠色綱領是曲高和寡,但不少調查指出,環境質素是人民選擇城市居住的主要條件。必須指出,公民黨把環保政策滲入本年及以往的預算案建議,可惜沒有將之成為主軸,說服政府採納。既然政黨當年可以展示政黨遠見,相信今天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