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經濟風險超金融海嘯 救市政策須大而有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受新冠肺炎疫情拖累,全球股市連日下挫,華爾街更在十天內四度觸發熔斷機制,道指更跌穿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時的水平。 當下環球經濟的恐懼氛圍,已遠超2008年由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各國政府和央行相繼減息、貨幣互換以維持流動性的需求大增,甚或「直升機派錢」等招數陸續出台,但環球經濟陷入衰退似已無可避免,餘下問題只是會否超越2008年慘痛的一役,走入大蕭條。

3月12日美股收盤,三大股指悉數跌入熊市區域。圖為道指3月12日收盤跌2352.60點,報21200.62點。(Reuters)

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曾形容,「2008年9月和10月的金融危機,是繼經濟大蕭條後全球歷史最嚴重的」。然而,從實體經濟的供求鏈斷裂來看,相信他會同意新冠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大有機會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

實體經濟的供求鏈斷裂

美國房產泡沫2007年爆破後,由於不少大型金融機構持有大量房產按揭相關的衍生產品,繼而觸發次級按揭危機,使投資者對按揭證劵的價值大失信心,爭先恐後地拋售,引發全球流動性短缺。可是,誘發金融海嘯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當局無視金融機構過度使用槓桿而埋下的禍根,才使「百業之母」的銀行業成為風暴中心,再以骨牌效應傳遍各行各業。當美國國際集團(AIG)等金融機構陷入財困,繼而波及同行時,聯儲局的信貸計劃和當局出手購入不良資產等對策,雖然被不少人批評為以納稅人的金錢收執殘局,但總算解救了金融業的財困,讓市場的信心慢慢恢復。

目前金融市場雖然亦出現流動性短缺,但只是市場極度避險情緒高漲的徵兆之一,當下恐慌情緒的核心問題是實體經濟的供求鏈斷裂。現時各國為阻隔病毒傳播,紛紛強制執行「社交疏遠」措施,使各國交通停擺,人員流動暫時靜止。但這些孤立政策違背了現代經濟一體化和互相緊扣的運作原理,在國際層面固然再燃去全球化、去區域化爭論,但實際受衝擊的首先是各國經濟,帶來大規模企業倒閉風險和失業潮。然而,任何重視民眾安危的領袖,都只能無奈地以「社交疏遠」抗疫,迫使接受經濟陣痛。

企業倒閉陸續有來

各國互相暫停航班和人員往來的後遺症,可見於全美最大的製造商波音公司。儘管波音的財政狀況早前已受737Max的空難拖累,但疫情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若然波音倒下,其連鎖影響不單只有國內聘用的逾十萬名員工,更包括全球生產鏈上17,000個供應商、逾百萬名員工。因此,自波音股價高台插水四成後,公司已向美國政府尋求至少600億美元的援助,打救航空業。美國總統特朗普亦明言「我們必須保護波音」。全球疫情未必能短期受控,「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恐怕陸續有來。

可是,當前全球央行陸續減息,並加推貨幣政策,其救市效用卻未見奏效。聯儲局在本月16日緊急減息1厘,並重啟規模多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後,市場不但未見聞聲起舞,反而更現崩盤,箇中原因有二:一是當聯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至0.25厘後,這意味着未來除了將利率壓至負值外,只能靠量化寬鬆來買債,為市場增添流動性;其次是貨幣政策的主要用途,是旨於防止信貸鏈因流動性不足而斷裂,阻止貨幣流轉無序地萎縮,惟此舉卻只能起到穩定軍心之用,最終還須視乎疫情何時受控、生產和消費何時回復正常,才能確認最壞時間已經過去。

誠然,不論是貨幣和財政政策均非為新冠肺炎量身訂造的工具,但財政政策,如減稅和大增政府開支,無疑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唯一手段。當全球成功圍堵病毒後,財政政策除了可用於設立社會安全網,更須用於刺激需求,針對地處理疫情暴露出的兩大短板,即公共醫療資源不足,以及「社交疏遠」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無人機物流、Zooms網上會議系統等。觀乎不少歐盟國家債台高築的現況,或有人會反問「錢從可來」,但誠如財政政策的鼻祖凱恩斯所言,「長線來看,我們都死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