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港鐵疫市推優惠 再證機制「可加不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市面蕭條之時,港鐵周四(26日)公布最新一年的票價安排。因應近期新冠狀病毒疫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港鐵將會延續現有的「程程3.3%車費扣減優惠」,「港鐵都會票」、「屯門—南昌全日通」、「全月通加強版」、「早晨折扣」的優惠亦會分別延長。票價減低的確幫助市民對抗逆境,但對比港鐵過去多年加價,「疫市」下的少少恩惠豈能足矣?

港鐵減價無疑市民得益,但有多少人能夠受惠,市民不宜過於樂觀。(資料圖片)

疫市減價 你有無份?

今年港鐵繼續推出優惠,但香港市民也不要開心得太早。根據「可加可減」機制,港鐵凍結票價後,也只是將今年的加幅推遲。根據機制內「負擔能力上限」的封頂條款,今年港鐵的票價加幅將不得高於「去年第四季家庭月入中位數的按年變動」,即是-2.48%。不過,得出負數並不等於根據機制票價終於「可減」。

「去年第四季家庭月入中位數的按年變動」並非港鐵調整價格的唯一標準,僅只是封頂所用。驅動港鐵加價的是「去年12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以及「去年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故此在可加可減機制計算下,真正的加幅應該是2.55%。所以在觸發封頂機制之後,今年票價本應「無加無減」,而港鐵「程程3.3%車費扣減優惠」也是機制以外的優惠措施。

港鐵減價無疑市民得益,但多少人能夠受惠,卻不宜過於樂觀。疫症之下,香港失業率上升,甚至被迫放取無薪假,工作既失又談何乘車上班。而避免疫症傳播,如非必要市民應該留在家中,減少出門,部分公司亦正實行「在家工作」。若減價只維持短時間,相信許多市民未必可以享用優惠。票價回饋縱然能在短期為民紓困,但長遠而言,市民負擔難靠一陣子的優惠減磅。

港鐵票價所謂「可減」近乎都市傳說。(資料圖片/林頌華攝)

有加無減 明年繼續

港鐵周四同時宣布,加幅將與港府商討在未來年度分拆增加,將於2021/22及2022/23年度分別增加1.28%及1.27%,計及去年因封頂而未處理的票價增幅,來年港價至少可加價1.58%。自「可減可減」機制2009年啟用至今,除了其中兩年曾「無加無減」外,往後增幅由2.05%至4.3%不等,所謂「可減」近乎都市傳說。

應對疫情的一時之急,港鐵推出優惠值得肯定。不過「可加不減」已非一日之寒,過去十年港鐵票價累積升近30%。然而港鐵2018年基本業務利潤達112億,而其主要收入亦非來自票務。曾任九廣鐵路公司管理局主席的田北辰指出,港鐵收入主要來自沿線的地產項目,以七條正在興建或剛剛啟用的新線路估計,沿線物業發展「夠港鐵回饋10年」。

社會受疫情衝擊,市面蕭條不少商舖面臨結業,不過從機制而來的「可減」始終沒有出現,已經足見「可加可減」的荒謬。不只是短期的車票減價,市民要的更是政府撥亂反正,以大股東身分檢討可加可減機制,要求港鐵須將車務以外的營利增幅列入考慮。在合適時機更應積極準備回購港鐵,徹底將服務市民的港鐵去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