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原來重複了47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過去已舉辦47年的《香港小姐競選》也要為疫情讓路。無綫電視周三(8日)宣布因應疫情將停辦港姐,表示歷屆港姐冠軍會繼續肩負起推廣香港之使命。待疫情過去《香港小姐競選》相信會復辦,但這次停辦也提醒了我們,女孩幻想自己當選「香港小姐」的日子或許已成過去,若問今日的女孩子,他們的夢想可能已變成「網紅」、「Youtuber」了。香港的影視業是否適應到社會的轉變,實在值得我們思考。

上年冠亞季分別是黃嘉雯(圖中)王菲(圖左)和古佩玲(圖右)。(資料圖片)

同樣節目看了47年

近年TVB的本地節目質素參差,以今年停辦的《香港小姐競選》為例,去年收視是歷年最低,節目外景以往慣常到歐美地區拍攝,在2018年時也變成前往西貢(香港)。當然西貢也很美,但對比過去的大規模製作,「香港小姐」予人愈做愈縮之感。而觀眾對節目的關注也不再如以往認真,近年甚至成為另類藝員訓練班,得獎者往往成為TVB藝員,所謂代表香港成為親善大使的意義,在觀眾看來反而排於稍次。

港姐曾經是香港盛事,冠軍被視為代表香港的親善大使;港姐也是躋身影視行業的途徑,能獲合約拍劇或參與節目,誕生趙雅芝、張曼玉等影后。但時代在變,港姐是否仍承載這種意義,已不無疑問。近年也有港姐冠軍選擇不簽約,打響名堂的方法更是眾多,YouTuber只是其中一例。這是電視業界的轉變,還是社會環境的不同?或許兩者皆有,是香港整個影視產業未能追得上社會的步伐。本地的影視業發展,政府、通訊局甚至電視業界都應以宏觀的創意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待,而非只依靠個別電視台的舊有優勢。

歷屆香港小姐冠軍

+1

電視台與創意產業

港姐少了人關注,在時間上與電視業界的轉變同時發生。從主觀評價來說,不少人評批無綫劇集如廣播劇,觀眾合上眼睛,演員連「煮一碗麵」等人所皆見的情節都會如實讀出,內容欠缺深度。在客觀形勢來看,市民的娛樂習慣已改變,不少人追看韓劇、Netflix、愛奇藝、YouTube等。曾經在香港市場獨大的TVB股價走勢節節下行,或多或少說明了社會的看法。

TVB失去進步動力,部份源於本地電視競爭有限。由1960年代開始,香港逐步踏入電視的戰爭時代,麗的電視、無綫電視、佳藝電視等電視台先後進入本地市場,《狂潮》、《變色龍》等劇,以至《歡樂今宵》到今日仍時有所聞。不過隨佳藝於1978年倒閉,1982年麗的易名「亞洲電視」,結果正如今日所見——亞洲電視欠薪及不獲續牌,HKTV牌照申請不獲接納,TVB繼續一台獨大。

2015年港姐冠軍麥明詩。(資料圖片/TVB官方Youtube)

劇集要出色 競爭不可少

「一台獨大」曾經有正面意義,意指TVB的收視怎樣也有保證。但近年一台獨大的惡果逐漸浮現,在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下,影視產業難見進步。十年前劇集收視動輒30點以上,今時今日單以電視首播為例,20多點已算收視高企。即使計算跨平台收視,肯定也不復當年勇。廣告客戶的選擇最誠實。上月TVB公布電視廣播的廣告收入減少22%,這既可能有社會運動的影響,但也與電視節目風光不再有關。現在不少市民寧看YouTuber,也不會收看電視節目,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年復一年的《香港小姐》或許已成港人習慣,下年繼續拍外景、影泳衣,在目前競爭有限的環境裏,當然還可以維持。但正如其他電視節目一樣,如今要停辦一屆的港姐也要在適當時候反思定位,長遠而言希望為市場及社會帶來什麼。甚至電視台能否帶領香港本土節目鬥贏日韓、打出世界?香港的影視娛樂曾經風靡亞洲,如今已經無法再「食老本」,在中日韓文化輸出下敬排末席,怎能不叫人唏噓?雖然現在的HKTV已經不是TV,但政府應該提供便利的營商環境,鼓勵更多人參與創意產業,通訊局以及行政會議將來應檢視發牌安排,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對業界發展更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