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無掩雞籠」論惹爭議 課程檢討應專業處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直指教育問題,表明教育不能成為「無掩雞籠」,讓有心者在其中傳播失實、偏頗的歪理,且承諾對於爭議最大的通識科「今年內一定會同大家講清楚我們要如何處理。」這專訪內容引起不少教育界討論,甚至有人憂慮她要「整頓」通識科。

教協周一(11日)發聲明批評林鄭的指控「無的放矢,嚴重踐踏教育專業,只是旨在製造白色恐怖和為進一步以政治干預教育鋪路」,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則指出,日前雖有教師被指教導有誤,但屬於個別事件,而非科目本身的問題。即使是立場向來被視為較保守的教聯會,會長黃均瑜亦肯定通識科「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令學生在高中各學科教育收窄時,仍保有廣博的知識基礎的目標,並指不應將社會問題的責任全部歸究於通識科或通識教師,更不贊成「殺科」。

通識教育進來爭議頗大。(資料圖片)

林鄭:專責小組檢討

專訪中的一段意見引起關注,林鄭在周二(12日)早上見傳媒時澄清沒有使用「整頓」字眼,只是認為教育需要把關,並強調由於通識科已開設近十年,是時候檢討,而處理也會以專責小組的檢討為參照基礎。這澄清顯然是想消除公眾對政府過度插手教育疑慮,同時也實在提醒了社會,教育的問題不能流於政治化,而應由專家及教育界從專業角度檢討。

事實上,林鄭不是教育專家,大部份市民也不是。通識以至其他課程是否有不足,甚至是否影響了年輕人投身街頭政治,這些都涉及課程及教育設計,不是我們能以印象來妄加定論。當然,一般認為通識科內容提及不少社會及政治議題,或讓學生政治早熟,及愛挑戰權威。而不少年輕的社運人士都有著不錯的通識科成績,例如張秀賢和黃之鋒,令不少人將通識科和社會運動聯繫在一起。然而,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教授趙永佳2015年的調查顯示,喜愛通識科的青年並沒有變得狹隘與偏頗,而是更具「明辨性思考」能力及社會關懷。

當然,這不代表通識科沒有問題。事實上,在課程設計、課時以至教師培訓上,通識科都需要詳加檢討。故此,當林鄭指出教育的問題要留待專責小組檢討時,也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不過當她需要在翌日澄清,或多或少便說明了她在之前的表達不夠清楚,或許令人誤會。而這相信並非個別問題,其已不只一次與社會溝通不善,引起不必要的爭論。當我們說教育以及通識科需要檢討時,特首及政府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檢討,改善施政?